《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论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教学,加强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群体活动的优势。满足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社会能力的提高。在此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 开展合作讨论,提高参与的广泛性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运用讨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过去,大多采用的是同桌讨论和全班合作讨论。这样自然分组,易于操作,但是学生并不能够真正投入。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反而会产生自卑感,并形成依赖性,造成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如果将全班分成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并能根据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将全班学生大体分为"快而准","快而不准","慢而准","慢而不准"四种类型,然后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进行合理搭配。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四种类型的学生。这样,学生在小组中能找到能力水平相当(或接近)的同伴,倾听他们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的参与讨论。
二、 加强合作练习,激发思维的开放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像,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合作练习能够让学生之间的想法进行交流,学生们之间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在不经意之间产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甲乙两地相距45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2/3,照这样计算,还要多少小时到达乙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练习,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连老师都没有想到。比如:
①(450-450 ■ )÷(450 ■÷100)
②(1- ■)÷( ■÷3)
③3÷■ -3
④1÷( ■÷3)-3等等。
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中规中矩的解决策略,接下来有同学就根据这位同学的解决思路进行了简化,将"450千米"进行了省略,简化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始终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达到甚至超出了练习的要求。
三、通过合作评价,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然而过去教师的评价只能局限于一对一的形式,覆盖面小,对大多数学生作用不大。如果教师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互评,学生的注意力由只注重结果发展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简便计算25×96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即:
25×96=25×(100-4)=25×100-25×4=2500-100=2400
也有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5×96=25×(4×24)=25×4×24=100×24=2400
学生在小组评价中出现以下几种看法:(1)前一种算法比较容易想出来,但计算时比较麻烦。(2)后一种算法不容易看出来,但只要能够分解开,计算是比较简便的。(3)两种算法都可以,只是所用运算定律不同,各人可根据自己情况灵活选用。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合适自己的最佳算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意志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合作学习并非一种完美的教学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耗时较长,而且教师较难把握学习进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运用合作学习的时机。切不可为合作而合作,把运用合作当作"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做显然不可取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呢?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觉得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学生分组的方式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要能够保证合理的分组。首先要避免学生自愿分组的状况发生,因为学生自主分组往往会形成不良的学习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关系比较好的都是"玩"的比较好的,这些学生凑到一起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其次,要避免分组的同质化,避免好学生凑到一组而差生凑到一组,要能够平衡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实力平衡",每个小组既要有非常优秀的学生,也要有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样既能够带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同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帮助差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总之要注意学生分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发挥分组与合作的效果。
(二) 合作过程中要注意恰当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学习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之前,应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更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明确的判断,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当所有的小组都汇报学习成果之后,教师要能够非常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归纳,将学生分组合作中的精华成果进行展现和优化,对于其中明显存在错误和偏跛的观点进行改正,当然这一过程要注意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见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 合作与竞争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在同一时间内,针对同一内容进行的学习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其他成员的见解和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维水平必然有高有低。如果教师一概而论,同一标准,统一要求,势必挫伤优等生的积极性,而学困生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共同要求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新的想法。这样,才能发挥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优势,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应该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开展广泛的讨论、加强合作练习以及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切实提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 学周刊,2016,(20):119-120.
[2]蔡淑玲.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94-95.
[3]季秋霞.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