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中学从教十余年,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甚至很排斥英语。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没任何兴趣的前提下,强制要求他们学习英语,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农村英语教学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学生不爱学,老师很难教。
其实,这种农村英语教育的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农村缺乏学习英语的氛围。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英语不重要没必要学习英语。其次,英语基础差。农村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英语,可是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所以,刚升入七年级时,他们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再次,缺乏自信。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被边沿化,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没自信,更何况英语非母语,课堂学到的英语相当于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除了会背英语单词,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他们不会说也听不懂,因而对学习英语丧失兴趣。
针对这些现状,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用爱润泽心灵
关爱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对于学困生更为必要。学困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者是厌学或者是接受知识困难或者是懒散,每次考试他们是拖班级后腿的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大背景下,学困生是不太招老师和同学待见的。可就是越被忽视被责怪他们就越破罐子破摔。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困生,每次一上课他倒头就睡,叫醒后趁你不注意又睡下,如此反复,实在拿他没辙。后来,找他聊天,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神色淡漠的样子,多找几次索性就躲着我不来见我了。当时觉得老师的尊严被严重挫伤了,在恼羞成怒之际真想就此放弃。等到心情平静下来,还是想再试着走进他。后来经过侧面了解才知道,他如此自暴自弃与老师敌对是有原因的:曾经有位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尽管看到了他一直高举的手,可还是叫了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回答问题,如此三四次。从此,无论上什么课,他都趴着睡觉,作业不做,考试交空白卷。了解情况后,我再一次找他,这一次我没有苦口婆心的劝说也没有声色俱厉的批评,一见面我就面露难色的对他说:"知道你跟我一样也是篮球发烧友 ,篮球打得也不错,最近我们学校想组织教师篮球比赛,可是还少一个评委,想请你帮个忙,"。刚开始他将信将疑,可是看到我诚恳的目光,他终于点点头。那次的比赛是我的刻意安排,出乎所料的是,那次他一反平时的无精打采表现得特别兴奋。后来我们的每次谈话我闭口不谈成绩不谈他的表现,慢慢的,他开始接纳我、走近我,趴着的身体也终于坐直了。以后的英语课上我时不时给予他一个鼓励的目光或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他定会回以更加专注的神态。
其实,像这样的学生很多,有时他们并不是刻意的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仅仅是我们老师疏于关注,被边沿化的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的爱的润泽。
二、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
教育专家林格曾说过,"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毫无疑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因人而异,对于学困生的要求应当与其他学生有所不同。学困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厌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缺少成功的体验,遥不可及的学习目标常常让他们充满挫败感。因此,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会针对学困生另外再制定一份确实可行的目标,目的是想让他们比较容易地取得阶段性成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比如,我今年教的八(一)班,班上的刘盛茂、马笑一、邓根华三位同学每次听写单词都只能对可怜的两三个,我告诉他们勤能补拙的道理,鼓励他们别放弃。同时,我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别的同学一次要背诵听写一个单元的单词,他们三个一次只要掌握六个单词。这样既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同时又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慢慢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产生想要学习英语的欲望,然后再根据他们的进步程度,适当地对所参与的活动提高难度。
三、营造兴趣盎然的气氛
英语是相对枯燥的学科,要求记忆的东西太多,加上缺乏语言环境,学生常被英语弄得焦头烂额。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英语课堂形式单一,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尤其是学困生,本来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不浓,如果英语课堂只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更会加剧他们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备课时,我尽可能安排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会想些小窍门来帮助学生记忆。在学习be动词的时候,学困生们表示太难搞不清楚,于是我他们教了他们个简单的儿歌:"我(I)用am,你(you)用are。单数is,复数are。"这样简单易学又有趣的儿歌马上得到同学们的青睐,连学困生们也饶有兴致的背诵起来,并且相关的练习也能顺利的完成了。
除了编儿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我还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音乐导入新课、借助教具、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做游戏等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课堂中去。
执教多年,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给予每一位学生尊重和爱护;客观的对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遵循孩子的个性特点,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