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透析初中学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透析初中学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作 者:赵维政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十四中学 264000)

摘   要:学优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这个群体中的"领路羊",他们的模范作用,不仅可以带动整个群体的发展,而且也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结合自己任教过的学优生个案,参阅相关材料,总结初中学优生常见的三个方面的心理问题:过分追求完美、好胜心强、消极心理。
关键词:透析;初中学优生;心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喜欢把问题少年和"学困生"、"坏学生"联系起来,更倾向于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忽略了学优生的心理教育。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接触过多种类型的学优生,尽管他们的成绩遥遥领先,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优异的成绩而带动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或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就会影响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
通过学优生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多数学优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一、过分追求完美
多数学优生都有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不论是在学习、纪律、自我管理、上交作品等各个方面,他们往往表现的比一般人更认真、更负责、更细心,处处要强,严格要求自己,束缚自己的言行。不论做什么事情,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都非常高,甚至达到非常苛刻的程度。
我曾任教的七年一班的刘某辰就是其中一例。刘某辰是班长,不仅具备外在的美女形象,而且内涵也比同龄人要深。平时不多言语,课间喜欢在座位上看书学习,和周围的同学小声聊天,非常安静。学习起来特别认真,可以说是一丝不苟,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是优秀。2016年的期末年考,因为思维的定势干扰,她错了一道选择题,课堂上,她因为这道选择题,和我理论了一番,我把道理讲明后,她点了点头,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本是一件小小的选择题事件,可她无法放下,竟然难受得回家哭了。后来听其父母说,好几天她都因为这件小事耿耿于怀,提不起精神。
追求完美是一个人上进心强、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追求完美,学习、做事一丝不苟,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但是如果一个人处处用完美的尺度衡量自己、他人、周围的生活环境,那他只能是自寻烦恼,让自己的生活变得黯淡,失去生活的乐趣,让自己常常生活在痛苦或煎熬中。
学优生追求完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时时处处严格要求,希望自己做事没有疏漏,尽善尽美,注重细节,稍有瑕疵,就会感到惴惴不安,出现严重的强迫症。二是追求完美的人常常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和周围的环境,从而导致自己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不满,让自己的生活理念处处碰壁,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的多是对生活对他人的不满和不快,很少有幸福感,即使自己非常优秀。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当学优生遇到此种情况时,教师不能把学优生的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简单归结为要强或上进,更不能一味地安慰助长学优生这种完美心态的增强,教师应该引导学优生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分析自己追求完美的实质,让他们明白这样做其实并不能让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让自己更优秀,反而会让自己走向不做到完美无缺心里就不舒服,就不放过自己的一种病态心理。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事应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二、消极心理
一些学优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即使每天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羡慕;即使选举时全班同学都把自己充满信任的一票投给他,他也感觉不到被鲜花簇拥、光环笼罩的幸福,他依然感受不到自己的优秀和与众不同,感受不到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仍然背着包袱,心态沉重地在孤独的心境中挣扎前行。这种前行的孤单,使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担心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长此以往,容易封闭自己的心灵,一味投入到学习和做事中,忽视人际交往。
比如:曹某晶就是这种类型的学优生。按照惯例,学校每年都从七年级的优秀学生中补充学生会干部成员。举行学生会干部选举要进行两轮比赛,先是班内同学投票选举,选举推荐本班的候选人;然后准备才艺和讲稿参加学校的选拔。曹某晶同学在最后一轮的复赛时被淘汰。既然是选拔,就总会有人被淘汰,但是这次被淘汰却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并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心态。回家后,她质疑她的母亲,认为自己不够好,没进入到学校的学生会是件丢人的事情,还不如不参加,并说以后再也不去做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了。
实际上,参与的过程就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人生的一种宝贵的经历。曹某晶同学没有从"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角度去想,她追求的只是这个过程的结果。由于她过于看重活动的结果,过分关注消极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某晶的这种不健康心态将会越来越严重,肯定会极大地阻碍她的成长与进步。因此,学优生的这种心理我们教师一定要早发现,早引导。
三、好胜心强
学优生是同龄人中的"领头羊",好胜心强,他们之所以能在同龄人的学习竞技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与他们有颗强烈的好胜心是分不开的。
很多资料显示,多数学优生的嫉妒心强,常常抱怨别人,攻击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在此过程中产生虚荣、多疑、抑郁、自暴自弃等不良后果。初中阶段,学优生的学习目的还很单纯,都有着强烈的好胜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常胜冠军,样样都是第一名,比如书写、小测验、背诵、回答问题,包括体育课上的拍球、赛跑等。他们这样努力,一路领先,不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而是为了和别人比高低,比输赢,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当学优生的智慧和能量得到大家的认可,被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羡慕笼罩着的时候,他的好胜心就容易产生扭曲,就容易产生自以为是的自傲心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很少考虑同伴的感受,同班同学的行为稍有不慎,就横加指责、进行言语干涉,甚至动手。听不进同学的辩解,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只听老师的分配,用一句俗语说是"有点找不着北了。"
今年教的曲某曈同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学优生。今年新学期,我班原班长担任学校的导护生,由于多次不能自觉遵守导护生的相关制度,被学校辞退,学校要求换人,我掂量再三,把曲某曈换成了替补导护生,并兼任班长。
后来他家长打电话与我交流,我才知道了这件事带给曲某曈多大的"刺激"。那天放学后,曲某曈一进家门,就嚷嚷着今天遇到两大喜事,一是荣升为班长,二是成了学校的导护生,每天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园里执勤,可以监督全校的同学。这种荣耀,这种好胜心的满足感是可想而知的。
本来性格就有点张扬的曲某曈,借着导护生的权利和班长的优势,管起班级同学时,不仅夸张记录,而且还到人家座位旁边去批评同学,惹得大家很不服。据他家长反应,有几次晚学到校门口接他时,还被其他同学的家长找上了门,原因是人家的孩子在校园里跑了几步,就被他记录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事情都有个度,一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应。好学上进,目标远大,敢于竞争,不甘落后,这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优良品质,然而一个人过分好强,处处与人竞争,甚至是显摆自己,这样不仅自己活得累,而且周围的同伴也会逐渐疏远他。因此,对学优生也要关注并及时地引导,防微杜渐,非常必要。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困生"、"坏学生"的心理教育时,也不能忽略了学优生的心理教育。"德才兼备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庸人。"学优生多数头脑聪明,反应灵活,马斯洛曾说:"自知看来是自我改善的主要途径,尽管它不是唯一的途径。"在对学优生的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学优生能学会自知,即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发挥优势,控制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成为社会发展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