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有效性应从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开始,教育中注重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疏导,同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长期细致的教诲,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培养;有效性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要培养"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他们的人格,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并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从内心深处去接受他们,从而让学生自己接受自己。
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有效性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一、让生命教育常态化
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刚进入新的学校,在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由于不善于沟通,不懂得对他人情感利益的尊重,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青春狂躁症"是他们的通病,因此遇事极易冲动,处理方式单一,打架不计后果,造成伤残等,这是对生命的情感淡漠。
让学生懂得生命是无常的,辛苦且短暂,没有理由自暴自弃,面对的伤害和挫折始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敬畏死亡,才能珍爱一切生命。让学生们体悟:改变命运,应从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做起,改变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做起,从改变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做起。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里的中青年人几乎全部进城务工,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也对祖国的下一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已经成为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孩子一走得路就被丢给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从小就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惯着,读小学时学得好不好无所谓,到中学进入青春危险期需要家长配合进行规范和约束时,家长们却鞭长莫及,所以许多孩子的叛逆心理十分严重,在师长面前说话、做事极不礼貌。
针对班上的"留守学生"有不少,开校不久就是重阳节,我让学生进行了一堂以"忠孝"为主题的讨论课。同学们都勇于发言。最后我作了总结: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一个悄无声息的孤独时刻,来到世间,只有父母在那儿欢迎我们。父母生养我们,甘愿付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快乐。我们的成长全仗长辈们的无私奉献。我们学习、奋斗一生就是要给父母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青春期不一定都要叛逆!只要上下贴心,就能其利断金。课后,我布置了让每个学生利用重阳节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或发信息,"感谢他(她)们并祝节日快乐"的课后作业。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明白了家长给我们的够多了。没有家长的支持,不可能有这样再次学习的机会——对相当部分学生是改变命运的。不要问家长为我们做了多少,先要问我们为父母做了多少,让他们懂得了到学校是带着父母长辈的嘱托和希望。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将来才有能力和机会建设家乡,回报社会,做一个受后人尊敬的祖先。
三、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
现在的中职学生,有很大部分学生缺乏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对学习没有浓烈的兴趣,得过且过,上课经常睡觉。迷惘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可怕的,因为在这激烈竞争的时代,精神力量相对脆弱,灵魂没有安稳的家。
针对这部分学生说的"文化课无聊",我在班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不断的介绍古今中外伟大的文学作品,因为教育就是与伟大的魂灵之间的对话,我就充当引路人。首先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中国古代有美容——清.吴嘉纪的"不读读书形体陋"、苏轼的"腹内有诗气自华";明理——晋.陶渊明的"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医俗——明.钱奇中的"独有书可医胸中人俗气"。近代西方培根、罗素等哲人们则多把书籍与理想、事业、精神愉悦联系在一起。
我始终相信文学的光亮可以烛照难以捉摸的人心世界,撼动心灵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塑造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精神层次。梁启超曾说过,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改变世道人心。哈佛大学校长爱略特曾说:人能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则二十年后,他们的知识程度,必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读的都是好东西。因此,长期以来,我每周把自己与学生的读、观心得进行交流,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懂得真理存在于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读书,我们的心地才更善良,心胸才更宽广,心灵才更丰富而纯净,心态也更平和;只有读书,文化的土壤才能深厚,我们才可能做个精神高贵的人;只有读书,面对生活中任何挫折,我们都会找到疏泄的渠道,或者面对危机的能力。
四、做好心理健康的工作反思
多年来,做工作笔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像存钱一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每当学生有问题时,不论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的,我知道后都会将它记录下来,关注它的发展走向,其它教师的处理方法、结果以及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等都是我记录的案例。
这虽然是我个人心得日志,它不仅帮助我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哪些方法行不通,为什么行不通,心中有数,少走弯路,更得心应手,也是我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回顾,也是一段无法追回的历史欣赏。
总结起来,我认为做学生心理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因人而异:男生、女生;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因时而异:课间、课余、晚自习;因地而异:教室、办公室、实作车间、操场。方法要灵活多样:要达到正面的效果,有时要从反面入手——对于已经犯错的学生,有时主动套近乎是没有用的,只有骂他傻,他会认为你对他负责,他也更清醒。抓住其心理问题的弱点:他最对不起的人是谁?我们让他最喜欢的人或事不被伤害、不留遗憾,让他的情绪舒缓下来,才有下一步教育的希望。
经验是先贤哲人给的,是师长给的,学生给的,通过长期反思积累的经验给我们新的技巧,善于学习先进的理念又会给我们明智。尽管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教师的能力更为有限。有些学生我们不能影响、改变他们,但我们仍然要凭借智慧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职心理健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人学,一种艺术和哲学。心理健康培养的有效性,就学生个体方面而言,就是要培养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情是一段一段的,爱是绵绵无绝期的。我始终抱着带生一阵子,爱生一辈子的情怀,感情富足地用信心去工作,用诚心去了解,用爱心去感化,用道理去说服学生。注重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关心每个学生的个体体验,学生毕业的时候总有不舍和感激。这就是知识、智慧的力量,这就是教育的结晶,教师的幸福感就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靠自己成功》美国奥里森.马登,林语堂译
[2]《清华继续教育》第40期2011.12.5
[3]《生死思考》肯.赫尔曼,李婵译,2012.3.1
[4]《一个医生的序言》郎景和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