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大学生移动终端沉迷心理调查与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大学生移动终端沉迷心理调查与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作 者:杨舒怡 张 盈 徐盛聪 章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和发展,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8亿,占比整体网民数量高达95.1%。而随之而来的是大范围沉迷现象的出现。基于这种社会大环境,本文对大学生对移动终端的沉迷情况进行现状的收集和原因分析,对心理进行研究,确定其具体心理环境,研究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 移动终端 ;上瘾 ;心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讯终端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的随身用品。但随之而来的是移动终端沉迷的出现,并在短短3年内迅速发展成全球问题。基于这种社会大环境,现以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移动终端沉迷情况进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移动终端沉迷心理的现状
对于移动终端沉迷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南开大学在2014年作出的界定:使用移动终端(手机)作为其交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现阶段国内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研究数据发现,以往的研究侧重在对手机网民规模的数据统计,多数是定性分析,而从心理层面深层次挖掘手机依赖的较少。而传统的"问题视角"理论则往往给网络沉迷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这都是基于消极悲观的人性观和消极被动的问题缺陷的理论视角,使沉迷青少年的自我形象感不断降低,进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解决。
当今以互联网为依托,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媒体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互联网+"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手机作为移动阅读的工具,手机沉迷影响着大学生移动学习成效,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产生不良的后果。研究网络沉迷现象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的需要。
二、当前大学生移动终端沉迷心理的问题研究
(一)移动终端沉迷心理程度
调查发现,由于男女性格上的一般显著差异,大学生关于移动终端网络沉迷程度,男性明显比女性的移动终端网络沉迷程度更深。其中,男性沉迷在游戏方面最为突出,而女性沉迷多以电视剧和小说为主。另外,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低年级比高年级移动终端网络沉迷现象更为严重。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学识的延伸,他们更倾向于利用移动终端完善和发展自我。
(二)移动终端沉迷心理原因
1.客观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影响其移动终端网络沉迷程度的客观因素中,空闲时间长度及朋友的数量、质量对于沉迷程度的影响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如下,空闲时间越多,而未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及工作等,越容易形成移动终端网络沉迷。朋友数量多、质量高,则沉迷程度低;朋友数量少、质量高,则沉迷程度较高;朋友数量多、质量低,则沉迷程度高。
2.主观原因
调查发现,大学生移动终端网络沉迷心理因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戒断反应(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症候群)。大学生一旦移动终端沉迷,就很难停止,一停就容易出现各类情况,所以瘾会越来越大;安全需要。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变化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巨大压力,故需要移动终端网络来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甚至于越来越依赖移动终端,视其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日益沉溺于无法自拔;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不相信自己,不敢与外界交流,只愿意沉迷于各种移动终端,在不断使用中麻痹自我;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施展才华能力受限。而网络虚拟空间为他们表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可以更加开放地呈现真实的自我,或者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自我。
三、应对措施及解决途径
1.针对自我监控措施
大学生移动终端网络沉迷防治的重中之重在于源头上减少广大学生群体网络沉迷的机会,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保证有效规划和控制自我。
2.针对外部监控措施
大学生群体的相关社群,均对于大学生移动终端网络沉迷有着潜在的影响因素,相关亲属及部门应提高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清网络的虚拟性,帮助他们合理地分配好自己的时间精力,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健康的学习生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丰雨薇.低头族[J].沪港经济,2013,(6):76.赵添喜,莫梅锋.青少年手机沉迷的形成与矫正[J].重庆社会科学,2012,(11):54-58.
[2] 塔尼努热.玛吉提,陈鹏,马金玲等.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及解决措施.教育教学论坛, 2016,03,23
[3] 贺莎.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研究.才智.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