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道德责任意识淡薄、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我国企业道德缺失问题十分严重。不道德的企业行为是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消极和破坏力量。因此,要从提高企业道德自律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发挥社会舆论导向和政府监督作用等方面入手,加强企业道德建设,重塑企业形象。
关键词:企业道德;缺失;重塑
企业道德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以调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随着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市场竞争的内在驱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道德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注重企业道德建设,并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然而由于体制转轨的漏洞和法制的不健全,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不道德行为。企业道德缺失促使人们去反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一、我国企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企业道德缺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位或不健全所导致的企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与失灵,并由此产生企业行为层面的混乱与无序。企业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道德缺失两个层面。
(一)企业内部的道德缺失
企业内部道德主要是调节企业家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家与员工关系方面的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家漠视《劳动法》,侵犯员工权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家权力的垄断。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劳动力处于买方市场,掌握雇用权的企业家控制了主动地位,企业员工处于弱势地位。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家回避或漠视其对员工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集中表现在企业不与员工签订或不履行劳动合同;在招聘、提升和报酬上采取性别、年龄、户籍、种族歧视;恶意延长员工工时,拖欠员工工资;对员工的社会保险投保率太低;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忽视员工工作中的防护措施,安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工伤事故频繁,员工健康甚至生命权得不到保障。例如,金华市对10184家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作业场所环境中,粉尘、物理和化学类等有毒有害因素的卫生检测合格率分别为61.2%、45.7%和69.8%。截至2004年9月底,全市累计有尘肺病人2982例,可疑尘肺近3000例。该市下属的永康市,有各类冲床、压机、注塑机、剪床等冲压设备9483台,从业人员约8800人,手外伤造成指残的事故近几年一直不断。2002年高达603起,2004年1—10月份为147起。”此外,我国屡禁不止的黑煤窑,黑砖窑事件,甚至出现国家总理亲自出面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情况,这些都说明企业道德缺失的严重性。
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内部道德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不乏恶意竞争诋毁同事的现象。在此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提防和自我防卫上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气氛紧张,工作热情下降,企业不和谐因素也随之增多。
(二)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道德缺失
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道德缺失主要指企业对消费者、股东和债权人、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社区及自然环境的不道德经营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通过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甚至制假售假,生产有损公众健康和公共利益的产品;通过虚假财务报表包装上市,蒙蔽广大股东和债权人,在股票市场上“圈钱”;仿冒他人商标,盗窃商业秘密,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企业间彼此拖欠和赖账,带来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和信用危机;对国家进行财务欺诈、偷税漏税、官商结合、商业贿赂;一些国企领导人借企业改制之机,低价出售、转让国有资产,从中牟利;一些企业为追求高利润,不经治理就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形成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局面。例如,不少企业的业务来源于权利倾向,所以贷款贿赂、工程招标贿赂、股票上市贿赂、拉拢客户贿赂等问题十分严重。暗箱操纵股市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一些大公司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牟取暴利,诸如2008年国美董事局主席黄光裕涉嫌操纵股价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我国企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当前企业道德缺失既有企业自身道德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历史因素的延展与现实因素的附加。
(一)企业道德责任意识淡薄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多数企业奉行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基于利益的驱动,企业极可能置伦理道德于不顾,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马克思说过: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当前我国一些企业肆无忌惮地侵犯员工权益,竭泽而渔式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短期行为就是其极端功利思想的表现。同时,一些企业家甚至经济学家对伦理道德的认识存在误区,把企业道德与追求利润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不能讲伦理道德”,企业承担道德责任,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到束缚。有的企业奉行错误的义利观,造成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在功利思想影响下,企业的经营业绩通过经济结果来衡量,重视个人短期业绩的评价,其结果是管理者往往急功近利,忽视企业的道德责任。这种观念造成企业道德乃至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
(二)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
由于我国经济总体比较落后,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加之政府部门普法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我国公民法律素养不高,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姑息迁就了部分企业的不道德经营行为。相对企业而言,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国家为此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目的为了维护公平交易,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切身利益。然而,由于不少消费者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消费者,文化素质偏低,对有关法律知之甚少,在受到企业不道德经营行为侵害时,不能用法律手段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社会帮助消费者维权的机构和服务人员较少,设置的环节较多,并存在工作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病,导致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很高,在自身权益受到企业伤害时,消费者只能忍气吞声,姑息迁就部分企业不道德的经营行为。
(三)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跟进不够,无论是立法的数量还是质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些法律条文不够清晰,“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生活消费’这一概念就没有做出哪些是、哪些不是的明确解释。有的消费者买了假冒伪劣产品,明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加倍赔偿,但在获赔前得去检验、去交涉,如果买的不是大宗商品,会因为不划算而作罢。”企业生产经营的道德约束需要健全的法制,也需要人们有正确的观念去对待。中国法制建设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就是立法和执法的鸿沟。法律靠人去实施,而中国有几千年的人治传统,即使有了法律,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人情世故的干扰。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不是成为企业和公民的必需品而是成为奢侈品或一纸空文,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所有这些都给一些道德观念落后的企业进行不道德经营甚至违法犯罪留下了巨大的弹性空间,也由此降低了法律的尊严,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四)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刚刚完成,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应遵守的规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方面认识不够。一些政府官员从当地经济发展和自己政绩、利益需要出发,对无序竞争放任自流,甚至搞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鼓励、纵容包庇无序竞争、违法经营,使得地方保护主义泛滥。经济体制改革的漏洞也是导致企业诸多不道德行为的根源,集中体现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等方面,国有资产流失基本上都是不法国企领导人钻了政策的空子。
三、重塑我国企业道德的路径
企业不仅是经济主体,而且也是道德主体。企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在企业积极的道德意识和理性自觉支配下,主动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就我国目前而言,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道德理性的阶段,所以进行企业道德建设,既要注意逐步培养企业道德的自觉意识,又要注重外在力量对企业失德行为的约束。
(一)提高企业道德自律意识
企业道德自律的关键在于企业家要有道德责任意识。企业家是企业的一面旗帜,企业家的道德取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道德建设。2008年中国的婴幼儿奶粉行业出现三聚氰胺事件后,温家宝总理对中外媒体表示,希望中国企业家要有道德,希望每个企业家身上都流着道德的血液。在市场经济种种诱惑面前,企业家要冷静和自律,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主动承担道德责任。
首先,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念理,真诚对待员工。“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只有真诚对待员工,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一项对1500名美国经理的调查表明,他们通过行为来判断诚实程度、直率程度以及原则性程度,从而评价上司的可信赖程度。同样的调查表明,忠诚是上司所有品质中最受员工钦佩的一种。其他研究人员也发现,如果高层领导拥有很高可信度的一套始终如一的价值观念,则员工在组织中更能够感到自豪,更具有主人翁责任感。”
其次,处理好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协调好与股东、顾客、供应商、社会团体及自然环境等的关系,对企业发展同样重要。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企业经营应该追求短期成效和长期发展,应为“关系负责任”。
再次,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家同样面临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众多企业家由于道德意识不强,不顾员工利益,侵吞企业财产,被酒色财气击中而翻身落马,最终不得不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企业员工道德是企业履行道德责任的基础。企业员工从事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外生产经营管理的诸多方面,他们的道德风貌同样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遵纪守法,敬业奉献,恪守公德,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企业员工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是组织员工学习企业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二是组织员工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三是组织企业文体活动增加员工的了解和友谊,四是运用正反道德典型进行教育引导。
(二)健全法律法规
企业管理由计划经济的“人治”到市场经济的“法治”,无疑是社会的进步。加强企业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实施以德治企与依法治企相结合,是解决企业道德缺失的关键。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企业道德责任的法律法规,包括《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会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之需,“如《工会法》没有涉及关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必须建立工会的规定,对职工权益保护只是建议性的,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类似现象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同样存在。因此,加强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制建设,构建逻辑严密、可操作性强、相互衔接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范体系,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刚性约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底线立法,将企业最低限度的道德责任要求采用强制性规范加以规定,将一些紧迫的企业道德责任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对当前的企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另外,企业不承担或推托道德责任与执法不严甚至执法腐败有很大关系。对此,工商税务、劳动社障、环境保护等部门要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加大对企业不道德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政府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各司其职,依法办事,不能相互推诿,接受商业贿赂。对因企业道德问题引发的纠纷,如劳资纠纷,劳动执法、司法部门要公正客观处理。
(三)加强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企业道德除了通过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外,还需依靠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来起作用。当代社会舆论的主渠道是社会公众、大众传媒和社团协会,如消费者、报刊、新闻、广播、网络、环境保护协会、消费者保护协会、公益性慈善机构等,它们是引导、规劝和监控企业履行道德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旦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失德行为,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抗议等软约束力将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强化企业道德行为的多层次、多渠道监督制约体系,构筑起对企业失德行为的公众舆论压力,迫使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的同时,承担起一定的道德责任。大众传媒和社团协会要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积极宣传社会公德,定期对企业进行道德检查,树立优秀榜样,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挖出反面典型,进行通报批评。新闻媒体还应在净化市场风气方面发挥正面作用,拒绝刊登虚假广告,约束企业的不道德行为。通过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使企业认识到主动履行道德责任既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以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为荣、以漠视道德责任为耻的道德氛围。
(四)发挥政府在企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政府应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自身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企业道德经营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具体来讲,各级政府要克服狭隘的政绩观,打击各种类型的地方保护主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保障企业竞争的公平和秩序。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明确政企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监管国有资产。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政府官员要克服官僚主义作风,谨防腐败与权力寻租,严禁推诿责任或管理无制度等问题。政府还可以通过利率与税收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企业道德,比如政府利用税收来调控企业污染问题和鼓励企业慈善捐助,从而保障市场经济良性发展,为企业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
其次,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发挥制度与规则在道德体系中的约束作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加快建设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另外,政府还可以建立企业道德评价机构,如在各级人大、政协以及行业协会成立专门的企业道德指导委员会,在掌握必要评价信息的基础上,确定企业道德的规范、评价原则和方法,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观察、记录、评议和监督乃至提出批评或警告,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少甚至杜绝企业道德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利公.职业伤害问题不容忽视(微型调查)[N].人民日报,2005-2-28(15).
[2]魏文斌,高伟江.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及其对策[J].道德与文明,2003(3):51.
[3]德]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00.
[4][美]林恩夏普佩因.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战略的观点[M].韩经纶,王永贵,杨永恒,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9:5.
[5][美]彼得杜拉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刘毓玲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75.
[6]阳芳,张四海.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制度保障[J].社会科学家,2008(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