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个企业只要注入优秀灵魂,就会有血、有肉、有活力。
关键词:华为;事物模型;灵魂;商品阳光;光合消费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深圳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有线及无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注册成立。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运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28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30位。2015年,评为新浪科技2014年度风云榜年度杰出企业。2016年8月25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华为控股有限公司以395009亿元年营业收入成为500强榜首。2016年11月22日,华为首次成为全球利润最高的Android智能机厂商[1]。
企业是一组合约的联结,且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合约关系[2]。华为之所以成功,就是把这种合约关系组织成了华为式构造,并把构造体内注入了优秀灵魂。
一、华为给商品注入了优秀灵魂
任何事或物都有独自的构造,其构造可一般化为构造模型。构造模型是:
事或物实体组成材料及结构形貌灵魂品格精神
有了优秀灵魂,事或物就充满活力,缺失优秀灵魂,事或物就是次劣的体壳。不同的灵魂,决定着事或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作为肉身的人,都有类似的物质结构,从物质组成上说,人与人之间并无多大差别。唯人的灵魂,即品格、精神、智慧,把人分成了伟大与平庸、高贵与低俗。有伟大品格、精神和崭新智慧的民族,才是活力蓬勃的民族,才是让世界尊重的民族,才是受世界拥戴的民族,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引领世界。同理,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在世界商品潮流的前列!
解剖华为商品,我们就可以找到华为之所以成功的答案。
华为商品模型:
华为商品实体组成材料及结构形貌灵魂品格:价值和先进使用价值精神:引领需求、标志创新、给人带来发展着的新的满足
(本文仅分析华为商品和华为企业灵魂)
品格和精神是商品灵魂的成分。商品受不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中会不会激人抢手,取决于商品的灵魂是否优秀。如果商品落位于需求的末端,没组装进创新的成分,不能给人们带来发展着的新的满足,那么,这样的商品肯定滞销不动;反之,有优秀灵魂的商品,一定会潮流般受市场追捧和青睐。
华为给商品注入了优秀灵魂。
华为商品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先进使用价值[3]。从给港商代理PBX,到自主研发PBX,直至自主研发的PBX商用[4]。从代理到自产的跃升,说明自主研发的PBX比港商的PBX有更先进的使用价值。这实际上是PBX灵魂的升华。正是这一升华,华为赢得了酒店和小企业市场。[5]
华为商品引领需求、标志创新,给人们带来发展着的新的满足。华为没有停息,继续给商品打造新的灵魂。他们着手研发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推出了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6]紧接着,从数字程控交换机跃升为综合业务接入光网,推出光网络SDH设备。[7]又从产品数字微蜂窝固定网络解决方案提升到无线GSM解决方案[8],直至推出智能手机。一路走来,华为商品承载着华为商品的精神,在市场中引领着需求,标志着创新,给人们提供着发展着的新的满足。商品的优秀灵魂,会放射出内在吸引力,这种引力会紧紧地吸引消费者。正是这种吸引力,在华为商品市场,已集聚了全球人口 三分之一的消费者。[9]
二、华为给企业注入了优秀灵魂
探析华为企业,就可以找到华为能全球发展的内因。
华为企业模型:
华为企业实体组成材料及结构形貌灵魂品格1.践行三结合,开放开拓,实施国际化,职业化2.机会,人才,技术科学组合,生产前沿商品3.前瞻性技术创造,研发新产品精神1.员工甘愿扯出身体内、精神中的极限潜力2.团队狼性合作习惯3.诚信经营4.超众的气魄、过人的谋略,引领商品潮流
企业品格和企业精神构成企业灵魂。
1.华为有自己的品格
践行三结合[10],开放开拓,实施国际化、职业化。建立初,华为仅六名员工。现在华为已成为拥有遍布全球15万名员工的大企业。[11]这是人与人相结合,人的优秀思想与人的劳动能力相结合,人与自然力相结合的广阔实践。15万人结合起来,华为的思想与15万人的合力结合起来,15万人与华为的生产力结合起来,形成了澎湃腾起的内力,正是这种内力,推动华为开放了企业,开拓了市场。华为的营业收入有七成来自海外,比联想集团的4.2成还高。[12]华为虽不上市,但较上市企业已毫不逊色地国际化。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设立了研究所,还在许多国家设有子公司[13],充分利用子公司所在国家的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直趋达到帕累托最优[14]。在吸取西方管理精髓的同时,华为坚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15],对自己进行不断改善,以对事不对人的管理体制,分权而不集权的授权体制以及以矩阵式组织结构替代直线式组织结构等[16],形成了一套华为独特的管理模式,以操控国际化运作。华为坚定不移地专注于生产通信网络设备,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和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17],遍布世界的网络业务把华为高度地定格于职业化。
机会、人才、技术高度组合,生产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沿商品。产品是机会、人才和技术的结晶。一旦进入市场,产品转化为商品。在消费世界里,商品好比太阳,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太阳的光芒。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光芒,照耀商品世界,温暖和丰富人民的消费生活。如若商品先进,就会位居同类商品的前沿,较同类商品具有更优秀的使用价值。具有优秀使用价值的商品对消费世界的照耀力最强,并能强烈地召唤和吸引消费者。落后的商品会失去光芒,在消费世界陨落。商品阳光,不仅能照亮消费世界,更能被消费者自觉吸收,就好像植物自觉吸收太阳光一样,这就是商品阳光效应。不管何种植物,不管生长在平地、山坡还是沟谷,都会尽其所能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样,不管生活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不管生活的地域寒冷、温热、贫穷还是富裕,人们都需要购买商品,使用商品,不需要号召,不需要动员,也无法阻挡。而且,富裕的人群总是首先消费新上市的高价格高品质商品,好像高大树木先吸收到阳光一样。这就是生活中的光合消费动力。华为准确地掌握了商品阳光效应和光合消费动力的特点,适时的捕捉机会,用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企业,资源紧密组合,良性互动,促成了企业发展。手机从1G发展到2G、3G、4G[18],依次保持着先进性,位于同类产品的前沿。位居前沿的华为商品照射着光芒,召唤着消费者,并融入全球消费者的生活。这种融入,倒过来转化成牵引华为的力量。正如华为管理制度第一章第十三条阐述: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引力[19]。
前瞻性技术创造、研发新产品。华为非常重视技术积累和创新,时刻紧盯世界通信产业最新科技成果,不做重复的发明,不犯重复的错误,以人类的知识存量为基础进行新的开拓。华为在国内和其他国家成立了多家研究所,就是为创新组织的突破队、建立的突破口。研究所是创新的工厂,是孕育和产生新产品的母体。正因为有了研究所的支撑,华为能够适时的推出新产品,备足后继产品,成功地征服竞争的商场,满足消费的需求。华为把新产品的开发流程分为6个阶段,即: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发布阶段、生命周期管理阶段。[20]每一阶段都遵循相应的制度,实施高品质的严格监管。[21]所以,华为的产品实打实经得起检验,耐得住大众之口。
2.华为有自己的精神
员工甘愿奋发地扯出身体内精神中的极限潜力。华为100%实行员工持股制[22]。根据工作业绩,公司通过工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其创始人任正非仅持有公司总股本比例的1.4%[23]。员工持股制,把企业和职工紧紧联结在一起。员工人人持有股份,使员工不仅仅是员工,而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利润不全是归企业所有,而是员工都有分享的权利,好像一个家,家里的财产,家庭成员都在享用。自然而然地,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而是员工的家。为家里做事,为自己做事,自然会心甘情愿,刻苦奋发,不遗余力。全体员工爆发的合力,融进商品里,转化成华为势不可挡的竞争力、前进力。
狼性企业文化,铸造团队狼性合作习惯。文化标志企业形象。华为创立以来,一直宣扬狼性文化[24]。任正非说:企业要想前进,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敏锐的嗅觉;二、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取精神;三、群体奋斗[25]。因为有狼性精神,华为养成了"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习惯[26]。人心齐,泰山移。有移动泰山的力量,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
以客户为中心,秉持诚信经营。华为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27],践行至诚守信,坚持以诚信赢得客户,视诚信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为客户服务成了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28]。这样的厂商,当然会赢得市场的拥护和欢迎。
超众的气魄、过人的谋略,引领商品潮流。华为基本信息中,宣传语是:华为不仅仅是世界500强[29]。言下之意,华为没有满足于世界500强,而必然是、一定能是世界第一强。宣传语标示了华为的伟大气魄。华为的口号是: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30]。在时间长河中,人们的沟通与生活滚滚发展,不会停息。而能丰富这种滚滚发展着的沟通与生活的商品,必定是引领潮流的商品。这样的商品,一定镶嵌着出自人脑的超众谋略。
企业制度是企业灵魂的基本材料,优秀的企业制度构建优秀的企业灵魂。民间普遍传言:丢了魂魄,人的肉体就失去生命;有了魂魄,个体就有了生命,充满活力。华为的成长与民间传言达到了高度吻合。这种吻合,铁定如山的证明:一个企业,只要注入优秀灵魂,就会有血、有肉、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华为发展历程
[2彭九霞:《管理深处活力探析》---《管理观察》杂志(2016年9月刊第27期)第61页
[3]《政治经济学教程》(第十版)宋涛编著,第28页
[4]百度百科华为资料-----改造流程
[5]百度百科华为资料-----改造流程
[6]百度百科华为资料-----改造流程
[7]百度百科华为资料-----改造流程
[8]百度百科华为资料-----改造流程
[9]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发展历程
[10]《华为管理制度》第一章第十三条
[11]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发展历程
[12]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发展历程
[13]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发展历程
[14]《公共经济学》第三版告培勇编著,第一页
[15]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16]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公司治理
[17]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18]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发展历程
[19]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20]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21]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公司治理
[22]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公司治理
[23]百度百科华为资料-----发展历程
[24]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25]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26]曾国潘所言
[27]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28]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29]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
[30]百度百科华为资料-----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