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其教育和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党建工作水平。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党员的主体,他们由于学业重、就业压力大以及毕业前的实习实训分散等客观因素,使得学校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处于凌乱的状态。在原有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下,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积极探索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 目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现状
1、 党员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毕业班学生经过3—4年的组织发展,党员数量逐年增多,党员数量一般可以达到班级总人数的20%。个别高校由于导向问题,只注重党员发展数量而忽视质量,加上个别有人情关系的学生也被违规入党,因此党员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2、 学生课业重,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重视不够。
由于课业重,加上毕业考试、实习实训、论文答辩以及参加各种招考、招聘等因素,使得毕业班学生党员忙于疲惫奔命,无暇兼顾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甚至个别高校出现毕业班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中断的现象,加上毕业班的个别新党员由于党龄短、对党的认识不太深刻等主观因素,参加党员生活会的意愿不是很自觉。从整体上来看,毕业班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非毕业班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 分散实习使得毕业班学生党员呈现出“准流动党员”特征。
所谓准流动党员,是指毕业班学生党员由于分散实习,实习地点离母校距离较远,人在实习单位而组织关系留在学校,没有办法到母校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而这些党员也不同于社会上的流动党员,故将其界定为准流动党员。很多高校把毕业生的实习实训放在了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很多学生党员采取的是分散实习的形式,他们组织关系留在学校而人在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离学校较远,很难回校参加正常的党组织生活。而实习单位党组织以其党员关系没有转入为由,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管理,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党员管理处于真空地带。
4、个人功利色彩浓厚,先锋模范意识薄弱。
有些学生在由入党积极分子转为发展对象进而发展成为预备党员的过程中,入党的热情较高,表现也较为积极,但在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信心和决心,有些学生的入党动机有着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或为个人名誉,或为了好就业,但在进入毕业班之后,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磨灭了其入党时的热情,个别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并没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得到体现,出现表现落差较大的状况。
二、 加强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对策
1、坚持发展标准,严格发展程序,严把入党质量关。
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学生党员发展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党员的发展,坚持发展标准,严格发展程序,严把入党质量。要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坚持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要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尤其是学生成为预备党员后要加强预备期间的考察教育。通过严格的程序,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
2、积极做好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学生党员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结合毕业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给毕业班党员压担子,派任务,不断增强党员的模范意识。为党员建立党员先锋岗,根据不同责任安排相应岗位,对于在实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同学,结成“一帮一”帮扶小组,积极帮助广大同学解决好毕业实习期间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广大同学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提升党员形象。定期针对责任岗进行群众评议,督促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 创新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模式。
针对毕业班党员学业重、实习分散等实际状况,不断探索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党课、网上党日活动等,如利用QQ群开展党日活动;开通党建微博,创新党员沟通交流平台;创建党支部公共邮箱,及时收发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思想汇报;采用QQ视频预备党员转正等行式。通过这些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的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
总之,针对新时期毕业班党员的新特点,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模式,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亚男.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 J ].新西部,2009(4).
[2] 唐国忠.新时期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绥化学院学报,20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