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我国劳工NGO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6家劳工NGO组织的案例分析

我国劳工NGO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6家劳工NGO组织的案例分析

作 者:杜小玉 程 文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摘   要:劳工NGO作为服务于劳工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具有非政府性、组织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等特征,它对于劳工维权及救助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劳工NGO不断发展,形成一定的区域性和服务内容的特定性。由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劳工NGO在发展中面临公信力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权证据,资金筹集困难,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六家典型劳工NGO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劳工NGO发展瓶颈,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劳工NGO;劳动关系;非政府组织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社会和法制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变劳工弱势地位的政策,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劳动领域,各种利益矛盾不断爆发。劳工NGO作为与政府、企业相对独立存在的第三种组织类型,在调解劳资矛盾,维护劳工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劳工NGO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但是其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而我国目前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还较少,因此,研究我国劳工NGO的发展状况及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劳工NGO概述
劳工NGO是指介于政府、企业、劳工之间,为劳动力市场主体提供法律服务、资质评估、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劳务代理等各种服务,并在市场主体之间发挥协调、仲裁、调解、咨询等作用的各类机构或组织。由于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劳工NGO处于这样的框架下,起步晚,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除具有非政府性、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等NGO共有的特征[1]之外,我国劳工NGO还具有自身特点:服务范围区域性,服务内容特定性且大多为"自下而上的"草根性NGO。
劳工NGO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是劳工权益诉求的代表者,劳动关系的协调者,政府管理职能的补位者它能有效地沟通、服务于政府、雇主和劳工,促进就业稳定,是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推动者,在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劳工NGO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社会公信力缺失
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实行的是双重管理,这使得NGO的登记注册屡屡碰壁、非常困难。虽然法律法规有做出一定的规范,但由于一些劳工NGO得不到登记注册,得不到法律的认可,缺少合法性身份的劳工NGO就会造成公信力的缺失,公信力是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的程度,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劳工NGO公信力的缺失,会使人们对组织失去信任,导致群众基础差,项目活动难以开展,使得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2.维权意识淡薄
维权活动依靠证据和法律,用工证据是维权的有力武器,但由于许多劳工自身法律知识的不足,维权意识的淡薄以及思想意识的滞后,缺乏对于自身以及他人谋生和发展相关性的考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会去主动争取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合法权益遭到损害之后也不注重用工证据的收集,而用工证据的缺失使得劳工NGO帮助劳工维权的难度系数增加,维权活动进展缓慢,达不到良好的维权效果,使得劳工对于维权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对劳工NGO的信任度下降,不愿意寻求其帮助、配合其维权活动,如此下去,劳工NGO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意义。
3.资金筹集困难
资金是劳工NGO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办公、工作人员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劳工NGO获得资金的渠道有:政府资助、社会赞助、服务性收入、基金会、促进会等机构的资助、外国援助。在我国,劳工NGO不以盈利为目的,缺少服务性收入等固定收入,主要依靠社会捐赠,特别是国外基金会捐助,且由于劳工NGO缺乏合法性的身份,游离于体制之外,较难得到政府资助和社会募集捐助,因此会将目光转向国外,选择接受国外组织捐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窘境,但资金来源不稳定仍是导致组织生存困难的一大难题。   
4.内部管理制度缺陷
劳工NGO的发展,除了受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之外,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不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我国劳工NGO大多是"自下而上"的草根性组织,缺乏一定的管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内部权责不明确,问责、决策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缺失,再加上缺乏内部监督,极易造成腐败现象的出现,"公益腐败"的出现明显揭示了劳工NGO组织内部公示、监管等制度的不完善,劳工NGO想要很好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完善制度的支撑,否则将难以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信任,发展之路也会举步维艰。
三、我国六家典型劳工NGO比较分析
(一)六家典型劳工NGO发展现状
在我国现有的劳工NGO中,发展较好的有"打工妹之家""番禺打工族服务部""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深圳市春风劳动争议咨询服务部""蓝衣工人合作社"和"小陈热线",以上六家有代表性的劳工NGO概况如表1所示:(表1见下页)
上述六家劳工NGO通过不断努力,在劳工维权服务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表现在公信力建设、增强法律意识、资金筹集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
(二)六家劳工NGO管理措施分析
1.劳工NGO公信力建设途径
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公信力不足的情况下,劳工NGO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积极的沟通合作,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下协助政府拓展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与企业进行合作,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进行战略联盟,在推广企业品牌形象的同时树立自身形象,建立机构独立网站及时更新活动进展情况加强与新闻媒体的紧密合作处理好危机公关并且不断加强自身形象建设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如深圳市春风劳动争议咨询服务部积极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就通过与电台节目合作,媒体参与互动,积极进行宣传以此获得社会大众的信任与支持,提高公信力。劳工NGO公信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劳工NGO公信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2.劳工NGO的维权援助活动
对于劳工群体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权证据,劳工NGO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及咨询等一系列活动改善这一现状,例如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开通了企业工人沟通热线,通过预防式疏导服务有效地改善了事后纠纷这一状况,番禺打工族服务部免费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定期举办法律讲座,积极关注珠三角地区劳工群体权益状况的改善;小陈热线除自身之外还链接劳动监察举报、工会、妇联等专业热线,向劳工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劳动政策咨询服务,劳工NGO的这些举措丰富了劳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有效提高了劳工群体的维权意识,对于收集维权活动所必需的用工证据都有较大的帮助,有利于维权活动的开展。
3.劳工NGO资金筹集方式
对于资金筹集困难这一难题,劳工NGO积极开辟诸如政府资金支持、基于服务获得的合法收入以及社会、慈善机构等外部捐助的多元化筹资渠道获取资金,,如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的外部捐助主要来自于国际基金的支持,通过积极主动争取并成功执行国际基金资助的项目活动获得合法收入;蓝衣工人合作社通过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关系,争取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采购等资金支持,以此实现机构可持续发展目标。六家劳工NGO具体的资金筹集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劳工NGO资金筹集方式
4.劳工NGO内部组织管理
对于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劳工NGO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日常工作、信息管理、财务以及监管制度等相应制度,如打工妹之家建立会员制方便对员工进行管理,此外还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深圳市春风劳动争议咨询服务部通过制定详细的机构章程并且为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设立监事会并明确规定监事会的职权和议事制度,加强内部监督,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健康发展。
四、我国劳工NGO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自身形象建设,提高公信力
由于法律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我国劳工NGO公信力的缺失,劳工NGO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形象建设,努力适应现有环境,与政府、企业积极沟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活动,积累认可度,提高公信力。以蓝衣工人合作社为例,相对于很多劳工NGO注册难来说,蓝衣工人合作社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注册主要得益于该NGO在注册时主动规避风险:在申报的业务范围一栏,并没有像大多数劳工NGO那样将法律宣传和援助等词直接写入申请材料,而是按照统一的规范填写为"提供专业化社工服务;开展社工宣传和学术交流活动;承接有关单位委托的社工服务项目",这三项看似空泛的内容,但已包含了对劳工NGO在教育、法律宣传、法律咨询、职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大部分活动内容。对外界宣传的技术化处理和专业规范的运作才是蓝衣工人合作社发展良好的关键,以及能够在深圳注册成功的原因。
2.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劳工维权意识
由于劳工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和维权证据的缺乏导致劳工NGO维权活动难以开展,因此,劳工NGO应当对劳工进行劳动法和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增加劳工的法律知识,积极组织维权知识培训活动,培养劳工的维权意识,这有利于增强劳工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的积极主动性,使劳工能够主动寻求劳工NGO的援助并进行积极配合,还可以实现预防性维权,而不仅仅是事后的补救维权,切实维护劳工的合法权益。像"打工妹之家"的家政服务员支持网络项目、维权热线,以及"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番禺打工族服务部"等劳工NGO都有依据自身的资源,通过采取法律知识讲座、权益热线咨询等相应的措施对劳工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发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增强了劳工的法律维权意识。
3.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争取政府资金支持
由于资金来源不足,劳工NGO运行困难,因此,劳工NGO要实现资金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一方面,要与现有资助者保持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资金筹资渠道,这就要求劳工NGO自身的努力,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自身信誉,积极宣传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认可度,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组织、社会人士等的关注,争取更多的捐助。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从国际经验看,像瑞典、美国等国家,政府采购是NGO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服务的采购。如劳工NGO小陈热线通过向青岛市政府提供服务而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劳工NGO应加强政府对组织的关注和了解,充分认识到劳工NGO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和政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积极作用,加强认同感和信任度,从而改变政府对劳工NGO过去不信任状态下的管理方式,并制定相应的扶助政策,积极引导劳工NGO向规范、理性的方向发展。
4.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自觉接受监督
劳工NGO内部应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公示制度,包括基本信息、项目信息、财务信息和重大信息公示等;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做好包括预算、收支、结余及分配、资产管理、财务分析、财务监督、定员定额等工作;建设合理的决策机制,杜绝一言堂现象的出现;建设问责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劳工NGO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其发展的动力,缺乏公众的信任,就如同无源之水,因此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及时公开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活动进展情况,要让社会大众、捐助者能够及时、高效、便捷地了解组织的真实状态,了解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此外,劳工NGO要加强自身建设,活动、资金运作和组织建设要透明,并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估,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信力,促进劳工NGO的健康发展。
结  论
近年来,我国劳工NGO发展壮大迅速,社会影响力逐年上升。总体来讲,劳工NGO对我国的劳工救助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劳工NGO还处于成长期,难以避免的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由于我国对劳工NGO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缺失、法律保障不健全,劳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证据不足,维权活动难以开展再加上劳工NGO自身管理混乱、内部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不透明,社会约束力不足、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的劳工NGO筹资困难,资金来源不稳定,社会公信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都限制了我国劳工NGO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国的劳工NGO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要努力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劳工的维权意识,为劳工NGO的发展提供稳定、健康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劳工NGO自身也必须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优化组织体系,完善内部机制,严格财务制度,增进信息公开,自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劳工NGO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够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做出自己更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萧鸣政.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发展方向--基于非营利组织特征的思考[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07:72-74.
[2]王磊. 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完善[D].河南大学,2012.
[3]《关于维权型农民工NGO运行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小小鸟为例》项目研究报告[EB/OL]
.http://www.xiaoxiaoniao.org.cn/Item/Show.asp?id=1780&m=1,2016-01-17.
[4]张艳芳.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5]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系 秦建国.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劳工民间服务组织[N]. 中国改革报,2008-02-26006.
[6]姜涛,孙玉娟. 论中国非政府组织(NGO)对农民工维权的影响与制约[J]. 中国发展,2008, 27(2):79-84.
[7]李尚旗. 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困境及其建设路径--以利益表达为研究视角[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8]邓莉雅,王金红. 中国NGO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广东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例[J]. 社会学研究,2004,2:89-97.
[9]陈昳茹. NGO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2011,10:208-211.
[10]高立娜. 论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中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6.
[11]高洁. 农民工权益维护:非政府组织的实践、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2]余章宝,杨淑娣. 我国农民工维权NGO现状及困境--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 东南学术,2011,No.22101:59-69.
作者简介
杜小玉(1994.03- ),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组织管理(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