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区域性金融安全网的健全研究——以亚洲地区为例

区域性金融安全网的健全研究——以亚洲地区为例

作 者:林 珊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00013)

摘   要 : 2014年以来,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欧洲银行坏账恶化以及政治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全球金融稳定面临风险上升的趋势,国际金融风险由积聚期转向暴露期,并不断发生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地区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面临着流动性和结构性层面的不足,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东盟联系、建立中长期资金支持安排机制等措施,来健全亚洲地区金融安全网。
关键词: 金融安全网;亚洲地区;风险防范 ;健全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亚洲金融安全风险防范现状及不足之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历了多年的量化宽松、低利率之后,金融与实体经济背离进一步扩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长乏力、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政治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国际金融风险正在从积聚期转入暴露期。IMF在2015年4月份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全球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地发生转移,主要体现为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转移、从银行体系向非银行体系转移以及从偿付风险向流动性风险转移。
从短期流动性层面来看,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虽然通过《清迈倡议》等建立区域性双边货币互换网络协议建立了亚洲地区的外汇储备库,为亚洲地区金融风险防范提供资金支持,但由于在"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中,大部分货币互换资金仍与IMF贷款条件挂钩,动用起来不方便;而其中一部分与IMF贷款条件脱钩的小部分互换资金也仍只是承诺规模,需要特事特办,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亚洲地区缺乏主导货币,美元仍是最主要的计价结算及干预货币,各国的流动性资金仍然需要大量美元。
而从中长期结构层面来看,亚洲地区金融合作目前缺乏中长期资金支持的安排。独立监管机构的缺乏以及内在经济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亚洲地区经济货币一体化程度不如欧盟,使得多边货币互换中亚洲货币合作的中长期资金来源依赖IMF等国际机构以及"清迈倡议"多边货币互换安排中与IMF贷款条件挂钩的部分。虽然IMF能提供较为优惠的贷款利率,但贷款条件较为苛刻,受援助国家需进行相应的财政金融整顿和结构性改革。1997年11月,韩国央行为度过金融危机难关选择使用了IMF紧急救助贷款,但付出的代价是IMF对本国财政货币政策近四年的干预和监督。
可见,严苛的贷款条件以及货币互换主要解决流动性问题而非长期结构性问题等都暴露出亚洲金融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的不足。
二、健全亚洲地区金融安全网的发展思路
健全亚洲地区金融安全网的发展思路仍遵循从短期流动性层面和中长期结构层面两个方面来探讨。从短期流动性层面来看,可以加强现有东盟国家经济合作以及落实中日韩"10+3"多边货币互换机制,将与IMF贷款条件脱钩的部分资金,以分步认缴的方式建立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外汇储备库。同时,提高该互换机制的快速反应能力与预警能力,及时对出现流动性短缺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援助。
从中长期结构层面来看,应该建立亚洲地区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安排机制。可以在"10+3"机制下,建立中长期货币资金池并建立资金支持安排机制,用以作为IMF的补充。资金池可以以亚洲地区主要货币为主,发行中长期债券,发展亚洲地区债券市场的不足的同时,也能为该资金安排机制获取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来源。它可以在东盟+中日韩"10+3" 多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亚洲地区区域经济金融风险监测,即时共享信息,不断增强亚洲地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从长远看,该中长期资金支持安排机制也可以发展成为类似于IMF的机制化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与IMF补充合作,引入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来解决亚洲各国的结构性问题。通过成立亚洲货币基金这样一个亚洲地区的常设机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各国之间的沟通成本,还可以极大提高支持结构性改革相关贷款的审批效率。同时,AMF可以基于亚洲地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合适的贷款条款和救援机制,与IMF差异化运作,完善其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协调合作。使之成为亚洲地区专门的高效区域性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妍妍.东亚国家(地区)的债券市场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Ol5(5):18-24
[2] 谢志刚.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0(4):10-14
[3]喻国平.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理论与机制探讨[J]. 特区经济,2005(12):16-18
[4] 何艳.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及中国的作用[M].苏州:苏州大学, 2005:49
作者简介
林珊(1996-),女,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