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高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集体环境,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心下移”的主要阵地。在现阶段,加强基层班级建设,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 加强班级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加强基层班级建设,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往往面临着学生偏多、行政事务类工作偏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笼统的状况。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下移”,在基层班级建设上下工夫,一个政治立场坚定、文化氛围浓厚、团结进取、活力四溢的班级一定会对它的成员起到感染、带动的作用,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关心能更直接地帮助一些同学解决他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客观上能起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效果。
2、加强基层班级建设,利于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氛围。在基层班级建设过程中,班级干部的产生和班级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同学们的参与,这本身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一种锻炼。班级干部的任期轮换制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事务的决策中来,扩大了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范围。
3、加强基层班级建设,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建设班集体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的过程。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形成、健康向上氛围的营造以及良好的凝聚力的产生都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思考和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班级活动的开展中,他们也会学到宽容和尊重,学到忍耐和放弃,学到合作和奉献,学会思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受到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使建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有个别学生甚至游离于其班集体之外,对班级事务漠然视之。
二、 目前高校班级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
1、班级管理的随意性较大。目前,高校辅导员是班级管理和建设的主要责任者,然而,他们的管理对象往往是多个专业的多个班级,很难完全把握所有班级的特点;他们往往将上级交办的行政性事务交给主要班级干部完成,很少能把握和了解班级内部情况;在班级管理方面,他们往往制定最底线的统一标准,对于促进班级建设的深入标准难予细化。因此,对于班级内部活动的参与及开展情况、班级事务的决定和执行情况,不同班级有不同的标准和方式,而这些标准和方式往往随意性很强,操作时易打折扣。这种现象造成不少同学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和力度满不在乎,不利于班级向心力的形成。
2、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干部的工作不易开展。一方面,“90后”的大学生个人意识越来越强,对于个人空间和个人选择有着更多刚性的要求,当集体事务和个人事务相冲突时,他们很难让渡哪怕一点点的个人要求,因此,班级干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寝室或小团队现象、网络成瘾现象也成为不少班级干部开展工作时的棘手问题。有些同学以寝室为单位活动,只和寝室内部同学较为熟悉,与班级其他同学缺乏交流;有些同学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交往中,对现实中的同学交往麻木不仁,认为班级事务与己无关。这些状况都使高校的班级学生干部有着越来越多的无可奈何,很多班干甚至因此丧失对班级建设的信心,要么流于应付,要么辞职隐退,没有将自己对于班级建设的最初设想坚持下来。
3、班级推优的可信度存疑。在高校班级事务中,有很多事项是以“选举”的方式来决定的,例如入学后的班委选举,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前的团员推优等。“选举”一向被认为是体现多数同学意志的科学的推优方法,然而,这种方法的可信度目前已经受到严重挑战。现在大学生的功利性增强,为了能成为班干或早日入党,他们采取各种手段“拉票”,很多同学碍于情面也很难坚持客观的选举的标准,导致选举出的部分班级干部或积极分子很难成为大家表率,最终不利于整个班级建设的进行。
三、 对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考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班级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班级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实效。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班级建设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在班级建设中,既要考虑多数同学的整体发展要求,又充分认识到贫困生、后进生、出现心理困扰等同学的特殊要求,根据每位同学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推进班级建设的进行;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班级建设中,要求既要重视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又要重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培养;既要体现出班级整体健康向上、活泼有序的氛围,又要重视班级成员个性的发挥;既要重视班级目前成绩的取得,又要重视班级日后潜力的发挥。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到班级建设中,既要注重班级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又要发挥班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更要充分发挥班级团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稳地推进班级建设的有效进行。
(二)严格的制度保障是班级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条件
如前所述,为了避免班级建设中的随意性,应结合班级特点,采纳全班同学的建议和意见,制订操作性强的班规,并将每个同学对班规的执行情况与其评奖评优情况和入党要求相结合。
班规中应包括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促进同学们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情,使他们在集体中充分显露自己的才能,积极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约束机制则使学生不断告诫自己,争做合格学生,争创优秀集体。
班规中应体现出班级学生干部的相应权利和义务,应能保证在班级干部更替之时,班级事务的正常和有序进行。班规中应明确规定班规的执行程序,在执行过程中体现出班级干部相互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保证大家对于班规落实的认同,避免班规在实际执行中流于形式。
(三)科学的推优机制是班级建设取得实效的强大动力
以班规的制定为基础,以每个同学对班规的执行情况为参照,以科学的态度和统一的标准对待推优工作,才能真正对同学们起到激励作用,使他们从内心认同“见贤思齐”,从而推动班级的进一步建设。当然,对待不同的事项,推优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奖学金的获得主要参考学生成绩情况,而入党积极分子的推举则要考虑其平时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他对入党所做的努力。
(四)良好的氛围营造是班级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推手
1、建设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良好的班风表现为班级同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道德行为表现为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并促使其转化。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使大家增进相互之间了解,增加对班集体的感情。通过设计班徽、确定班歌等形式强化大家对班集体的感情,从而增强凝聚力,为良好班风的形成做好铺垫。
2、营造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是班级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没有良好的学风,班风将无以寄托,班级建设就失去了方向。班级内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推动班级内优良学风的形成。可选出“英语达人”、“计算机达人”等激励大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开展学习竞赛等推动大家对专业课的学习,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习成果加以应用,为将来与社会接轨铺平道路。
3、推动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如节日联欢、集体出游、社会调查、趣味活动等,与班徽和班歌相结合,形成班级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班级精神,并使大家在后续的班级事务中体会和发扬这种精神,从而使班级文化相对稳定。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会使学生更加懂得合作,进一步理解团队精神,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责任感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
(五)辅导员和班级干部作用的充分发挥是班级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辅导员对于整个班级建设中的关键步骤、重要环节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地对班级建设予以指导,适时帮助大家解决班级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班级干部则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掌握班级特点、把握班级建设进程、调动班级同学积极性、开展班级活动方式方法以及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在整个班级建设过程中接受班级同学监督,始终保持班级建设不偏离最初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卫民、刘彦.班级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下移”的有效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4):82-84.
[2] 蒋四华.学生班级基础建设探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5,(4):125-127.
[3] 王海霞.构建和谐班级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8):56-58.
[4] 张庆民.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班集体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5):144.
[5] 于剑标.对和谐班级建设的一些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