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所以,历史课堂需要善意的"忽悠"。为此,本人从"课题"、"语言"、"情境"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忽悠"的方式。并同时从三个方面强调不能真"忽悠", 即不能把历史课真的"忽悠"成语文课,不能把创设情境"忽悠"成刻意追求新异热闹,不能把错的"忽悠"成对的。总之,教师需要将历史课堂"忽悠"成一节魅力课堂,但不能"忽悠"成一节失去"历史"的课堂。
关键词:忽悠;文学;语言;情境
自打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红遍大江南北后,"忽悠"就成口头语很快流行开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忽悠"的解释是"晃动",现在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蒙人" 、"诱使" 。范伟被赵本山"忽悠"地买了拐,农民被奸商"忽悠"地买了不会发芽的种子,农民工被老板"忽悠"地只拿"白条"不拿钱。那么课程教改过程中历史课堂能否有一丝善意的"忽悠"?教师应该怎样"忽悠"学生?笔者以自己的一节公开课《昨天.今天.明天--忆五四运动》为例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程改革过程中历史课堂需要善意的"忽悠"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
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等等。其中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而善意的"忽悠"可使课堂变得更有魅力,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所以我认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真需要有一丝善意的"忽悠"理念。
"忽悠"方式之一:给课堂取个耳目一新的文学名。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使历史长卷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所以我们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优势。历史他无所不包,它涵括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其他学科;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是全方位的活动;也就决定了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文学艺术手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取个文学名是其中一种有效方式。本人在《五四运动》一课中也作了尝试。将这节课取名为《昨天 .今天 .明天--忆五四运动》。这个大标题带着一股文学气息迎面扑来,也构建了这节课的整体框架。第一部分以"昨天……"导入。随着音乐和画面将学生瞬间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屈辱史中,走入了那场鲜血和呐喊汇集而成的五四运动中。第二部分是以史鉴今。本人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提倡五四精神?让同学们带着课前写好的围绕这两个问题的小论文分小组轮流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进入高潮。第三部分是展望明天。让学生们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共同为祖国描绘美好的明天。由此一来,整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力图将学生"忽悠"进一堂富有诗意的、感情似文学课的历史课堂,给课堂取个文学名是有效途径。
"忽悠"方式之二: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文采。教学语言与一般的社会交际语言不同,它是一种职业性的特殊交际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知识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它受特定语境、特定课程内容的严格制约。不同课程对教学语言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对历史教师来讲,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更高。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记录。由于受种种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往往把一些生动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事件变成了比较枯燥乏味的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 用语朴素优美,掌握用语的深、浅、详、略,控制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在论证时富有说服力,在阐述时富有渗透力,在描绘时富有感染力,并适时以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诗词、名句等旁加佐证,这样就可达到既传授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演讲艺术熏陶的目的。从而达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关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这一目标。语言是能"忽悠"住学生的极好方式。
其中,新课的导入要求三言两语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的兴趣。本人在《五四运动》一课中是这样处理的:伴随着音乐,图片屏幕上出现以下文字:"昨天 ,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列强开始侵略中国的战争,他们炸毁我们的家园,他们掠夺我们的资源,他们屠杀我们的百姓……但是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因此而倒下,他们奋起反抗,用自己的鲜血捍卫我们的祖国,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入八十多年前爆发的那场五四运动。"音乐、图片和悲痛深沉的语言,让人觉得这似乎不像是传统的朴实无华的历史课,而更像是一节文学课,看得出来学生已陷入对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史的悲愤中。
正课的讲述不仅要紧扣中心,条理清晰,处理好重点难点内容,也应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这样才能始终扣住学生的心弦。在《五四运动》一课中,本人约用15分钟的时间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其间时而娓娓动听,如引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的话道出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时而慷慨陈词,如在讲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之事时,引用顾维均的话,"日本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3600万人民该不该愤怒,4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日本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呀,是不是极端的无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掌声;时而诙谐幽默,如在讲述五四运动经过时,引用一段史料:五四运动开始后, 工人、学生、商人,以及各行各业人士都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来。真正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有的理发店门外贴上了"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的标语。可见五四运动深入人心。课堂上立刻一片笑声。最后,响起一段伴随着"国歌"的读白:"五四运动已成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但中国人民仍然自强不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努力奋斗着。今天,194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第一辆载重汽车制造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1975年,9名男女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1984年,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加入WTO;2003年,神五发射成功; 2005年,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载人飞行……就是凭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凭着为伟大祖国作贡献的一腔热血,我们的祖国才会腾飞。所以,今天我们要记住昨天,更要记住昨天留下的精神。"这段像是只有在写作文时才会出现的话将本节课推入了高潮,也引出了正课的第二部分"今天我们要继承五四精神"。真可谓是层递抬升。
结尾要有力,令人回味无穷。在《五四运动》这节课的最后,本人是这样叙述的:明天,明天仍是一张白纸,我们将在这张白纸上描绘祖国美好的蓝图,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工程,将在我们的参与下取得辉煌的成绩;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将在我们的努力下与我们团聚;那期盼已久的2008奥运会,将在我们的筹划下成功举办……昨天 ,我们靠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战胜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今天,我们靠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的亿万同胞们,让我们再一次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共同为祖国描绘美好的明天吧。这不再是传统的对本节梗概的复述,更像是一片文章的结尾,它在激励着学生,让学生情绪激昂,从而使本节内容得以升华。
记事型题目变为文学型题目,枯燥单调的语言变为准确、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学生似乎被"忽悠"进了一堂文学课。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享受艺术文学的熏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切的动力。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忽悠"方式之三: 创设情境,走入历史,感悟人生。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课程在学科观念、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 倡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程度。这些变化也给我们以启示:我们可以以历史学科内容为主体,以活泼多样的形式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创设情境体验历史。创设情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编排历史剧,如临其事;设计历史博物馆,如临其境;模访谈话栏目(实话实说,面对面等),如见其人……本人在《五四运动》这节是这样处理的:这节的一条粗线是昨天.今天.明天。其中以"昨天"引出的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三小部分的内容分别由三位历史学家来阐述。而这三位历史学家由班级学生自己来表演,一位扮演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通过他自己的一本主要著作《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向学生们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一位扮演五四老人陈思源,将他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历史告知学生;还有一位扮演历史学家彭明先生,借助他的《五四运动史》向学生讲述五四运动的深远意义。其他学生充当观众可以现场提问。如此一来,学生似乎被 "忽悠"进了中央电视台谈话栏目的演播厅。这一方式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通过情境表演,我发现学生实际蕴藏着对历史课程浓厚的兴趣,从报名和准备过程来看,学生们体现出很高的热情和主动参与性,学生并非不喜欢历史,而是不喜欢那种枯燥、说教、缺乏活生生的人和事的历史;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并非教师所想像的那么差,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和再现、对于历史人物的把握和刻画,学生非常精确、传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扮演周策纵的那位学生借助《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的序言,再带上个人诙谐幽默的形体手势等表演,营造了一片轻松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在座的学生的思维更加跳跃,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国际、国内背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情境表演需要他们结合所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人物。在具体运作中,通过他们查阅各种历史资料、选取主题、准备台词道具、进行排练表演等活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做事模式,培养了他们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行动的能力。比如扮演五四老人的那位同学课前与其他几个同学可以说几易其稿,大胆取舍,最后才设计出比较紧凑、生动的情节,尤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独到的创造之处,从而将原本单调的五四运动的经过变成了一位老人的往事,既生动又真实。第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设计一次情境,光少数人不行,需要个性相异和能力不同的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有表演天赋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有美术功底的,就搞布景或化妆;文字功力深的,就撰写文字……所以,设计一次历史情境,通过同学们各扬所长、相互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能够提高综合素质。比如五四运动这节课需要三位同学来演三位重要人物, 这三位同学之间便需要有协作,如出场、退场时的先后,及开场白、结束语的衔接等都需要协作。同时,他们只是擅长表演,所以还需要课前自找伙伴出谋划策,这样才能定下更好的发言稿,才能更出色地完成他们各自的角色任务。因此不仅仅表演的三位同学需要准备,他其实是个集体活动。这不是对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最好的培养吗?总之,创设情境"忽悠"学生,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对历史也将有更好的诠释。
中学生仍需要老师去吸引他们,需要历史课堂也生动、富有文采、具有感染力,需要课堂的设计和进程具有视觉的、听觉的以至思维的冲击力。这是学生学习心理的客观需要。善意的"忽悠"能使课堂更具魅力,但是不需要以下几种"忽悠"。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可真"忽悠"
1.不能把历史课真的"忽悠"成语文课
有时候我们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错误地认为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正像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的那样:"所谓'两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历史课如果只有情感教育,没有了对教材的解读,那么历史课就真成了语文课了。如在《五四运动》这节课中,如果过度追求画面,音乐,语言的优美,那么五四事件、五四精神将被画面、音乐、语言的美感所代替。这种为了搞人文教育把历史课"异化"为语文课的做法,完全脱离了学科特点,同时也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2.不能把创设情境"忽悠"成刻意追求新异热闹
有些老师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中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程度, 刻意制造所谓"看点",课堂内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如在《五四运动》一课中,让学生扮演中外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一百多岁的五四老人,肯定会引来一片笑声,再加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语言、动作, 更是会让其他学生笑的前俯后仰。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在笑声中感受到的只是滑稽有趣,将全然忘却体会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感悟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尽量让情境显得真实些,应课前指导表演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解读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充分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不要过分夸张。也要引导其余学生去细读、品味表演者所说的话。否则情境表演会成为对文本和英雄的亵渎,也必将违背课程改革的要求。
3.不能把错的"忽悠"成对的
"文之于史,较然异辙",历史的教学语言与文学的语言既相连,但也有严格的区别。文学上可以有扣人心弦的、富于想像的夸张和浪漫,历史教学中也可以有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但以不失真为首义。用词要谨严,概念要确切,判断和推理要合乎逻辑。特别是在讲叙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时,一词一句都应仔细斟酌,言之有据,要真实,不可为美饰其词、渲染气氛而损害历史的本来面目。遇有疑问处应随时查考有关资料,不可以意为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新课程改革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模式。教师需要将课堂"忽悠"成一节魅力课堂,但不能"忽悠"成一节失去"历史"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浙江省教研室.《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学习资料汇编》,2000.11.
[3]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刘珩.在历史课堂中渲染爱国主义情操[J] .时代教育,2009.4.
[5]叶翔.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J] .科学咨询,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