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到了空前高度,思政教育从大范畴来说应属美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在上世纪喊得响亮,但在如今追求效率的校园内有渐被边缘化的趋势。作者从一个从事思政工作30余年的教师角度,阐述美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给出如何加强美育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美育;培养;社会主义
一、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一贯的教育方针。但在人们的认识和教育实验中,总认为学校就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正如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智育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德育事关政治方向,虽在课程安排,时间分配上屡有争议,但谁也不敢轻视德育课程。关于体育,无论初、中、高考,未见影响升学的,一些残疾同学除某些专业有所限定,总体上并不影响升学,因而在大家的印象中虽没智育,德育地位那么高,但在课程安排上,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一定比例。唯独美育在大家的认识上,就像人们的修饰打扮一样,扎领带,穿皮鞋与穿便装区别不大,又如房间里插不插鲜花,养不养金鱼,都不影响生活质量;教育实践上,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里写字、画画、唱歌、跳舞等美育的内容很多;之后,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除艺术专业外)美育课程越来越少,故而,在大家的脑海里,对学校美育,总有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
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美育有较大进展,但从认识到实践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国务院《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正如《意见》指出的,"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缺额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轻视美育的陈旧观念扯着腿脚,跟中央不紧,没有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甚至没有阅读过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国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行政部支持不力,也是原因之一。
二、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同志,钱老向温总理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2007年温总理再次看望钱老时,钱老又对总理说,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一定能赛过外国人。钱老还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像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他说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得益于他夫人蒋英女士对他的艺术熏陶,为他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他少走了不少弯路。他还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有艺术,因为科学里边有美学。
钱老的讲话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引起学校对美育的思考,追溯历史上一些学者的论述和名人事迹加深了我们对美育的认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育人,其中"乐"就是美育。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蔡元培曾强调"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鲁迅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郭沫若说:"科学需要幻想",李政道更为形象地说:"科学与美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物理给我们知识,艺术给我们想像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
中外历史上热爱艺术的科学家不乏其人,如诗人物理学家牛顿,酷爱绘画艺术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大画家大科学家达·芬奇,小提琴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的作者地质学家李四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出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为未来5年大中小幼美育教育工作画出了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意见》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一致认为它具有里程碑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表示:从国家层面发布的《意见》将美育作为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实施的一个环节,其意义深远,提升了美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多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认为,教育要为国家大发展服务,《意见》从国家层面把学校美育工作提升到关乎国民素养和民族兴旺的高度。国家通过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来推动人才培养并发布了《意见》,这对教育界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加大"美育"在学生培养中的占比
依照国办发布的《意见》设定的学校美育工作发展的路线图,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各类学校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实现美育全覆盖,让每个学生都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我们必须"建脑补钙"。
所谓"健脑"就是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入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布置的重要意义,提升对美育育人功能重要性的认识。把重视美育工作提高到向中央看齐,增强"四个意识"的高度来对待。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美育。《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影响人的情感气质,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要弄清美育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意见》指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应协同推进,有机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纵向)各方面(横向)。挖掘不同学科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美育价值,发挥其美育功能。美育课程内部还有"艺术课程"、"公共艺术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弄清这些关系,对于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十分重要。
第三要认清形势,坚守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低俗作品大行其道。有的丑化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过渡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有的胡写乱编、粗制滥造,有的追求奢华、炫富摆阔,有的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其原因是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的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辩香臭,穷奢极欲,种种问题的病根都在这里。学校是两种意识争夺青年的主要地带,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有强烈的阵地意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守土有责,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绝不允许文艺垃圾进入课堂,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或商业性的艺术活动进入校园。
所谓"补钙",就是要努力把主要课程开起来,把师资队伍建起来,把管理机构立起来。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逐步开足上好美育课。《意见》规定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含书法)、舞蹈、戏曲、影视等。普通高校还要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应根据学校条件,从少到多,直到全部开设起来,及早突破零点踏步,不断加快"长征"的步伐。
开课必须有教师,没有教师开设课程就是空话,《意见》指出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提出普通高校要根据美育课程开设需要加快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各地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教育部规定公共艺术课的教师人数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目前学校在美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的两难处境,严重地制约着美育工作的进展。一方面美育教师缺额很大,另一方面学校又没有增加教师的指标。如我校现有艺术课的老师课程负荷很重,不得已开设100多人的大班,降低了教学质量,他们没精力再担负公开艺术课。增加美育教师的指标问题必须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解决。
普通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美育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意见》提出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学校美育的特殊性,它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建立课外活动记录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聘请艺术家进校园;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高地;建立学校美育年度报告制度等,必须有一个统一管理的部门。早在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5]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6] 《五讲四美手册》
{7} 吴松《在中共西南林业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8]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大学的美育》
作者简介
孙昂,男,1962年生,现任西南林业大学纪委委员、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赵洁,女,1987年生,文学硕士,现任西南林业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