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大学社团对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度的作用

浅析大学社团对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度的作用

作 者:张国艳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150300

  近年来,高校中的学生社团作为区别于课堂与班级的新型学习和管理组织,在大学生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它们在拓宽大学生视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用。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社团的作用更是日趋凸显。学生自主地参与社团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
  一、大学生社团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瞬息万变,使高学历的优势逐渐被高素质、高水平的优势所替代。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也是大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升的重要平台。
        1、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大学生社团的建立往往以学生所学专业或个人爱好为基础,根据专业特点来组建大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大学生社团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开展技能竞赛和创新成果展,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借助平时专业所学、查阅有关资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比如在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来临之际,我校星语社团与自己的实训基地联合开展了奥运主题的师生同台作文大赛、主题演讲大赛、知识竞赛和奥运田径运动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是社团成员发挥才智和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社团活动是在民主、活跃和轻松环境中进行的,成员们在广泛的交往中会产生归属感和愉悦的心理环境,他们可以把烦恼抛之脑后,尽情的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同时,在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交往和表达能力也会提高,人格不断得以健全。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他们从小习惯了父母的呵护,有比较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缺乏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不能以宽阔的视野去理解国家和社会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社团活动恰恰也能给大学生们上好这一课。在我们的星语社团同基地的小学生们一起举行的“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主题活动中,通过讲座、征文、演讲、书画,创建和谐班组、和谐校园,把学与做、知与行统一起来,自我教育、自我展示,使主题教育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
  大学生在社团中的活动受到社团章程的制约,他们的活动要为社团和自我负责,并且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使社团发展壮大,极力维护社团的荣誉和形象,把社团的荣辱、兴衰与自己的进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时,社团开展的活动是积极有益的,无不响应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号召,体现着国家和社会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努力锻炼自我、发展自我,为将来能很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有益贡献而掌握过硬的本领和培育优秀的思想品质。
  二、大学生社团对沟通协作具有辐射引领作用
  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封闭,交流和接触面相对有限,而社团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它是沟通校内外以及学生之间的桥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接触面。在与外界开展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外界会给大学生带来新思想、新知识、新朋友,可以让大学生加深对外界的了解与学习,广结人缘,培养自身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社团成员来源广泛,它把不同系别、不同专业、不同级别、不同学历层次的同学融为一体,他们之间由于有共同爱好兴趣,能有共同话题进行交流,使他们在交流中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大学生的锻炼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有利于大学生加快走向社会进程
  大学生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能力,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更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才干,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社团活动除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外,也具有相当的社会性,而社团活动的社会性对学生就业适应度进程起到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加入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通过与外界的接触,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使大学生逐渐溶入社会大环境中,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加快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进程,为将来毕业后很快应对社会复杂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加强指导、加大投入、规范完善管理办法,进行工作创新,推动社团的发展,使其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学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阶梯,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是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就业适应度进程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
[2] 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