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的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培养

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的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培养

作 者:蔡 军 陈金鑫 (湖南警察学院 思政部, 湖南 长沙 41013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精神培育机制研究》(课题号14A044);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理性爱国"主体引导路径研究》(课题号14B17 )]

摘   要:网络传媒作为当代最为人们广为受用的媒介手段之一,不但给高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如何在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理念也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文意图从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理论与实际依据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理性爱国作出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大学生在网络机制引导构建下的理性爱国理念培养的基本原则,从而提出网络机制构建下的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培养的结构框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引导机制;理性爱国

一、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培养的基本遵循
(一)理论依据
1.爱国主义教育理论
自新中国成立伊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也逐步成型。那么,到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具体措施等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拓宽了对于作为祖国未来的学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为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良好进行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在新时期网络电子传媒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凭借网络等媒介来建构起一个新的网络引导机制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培养成为可能与流行,且这类新颖的方式反而更能吸引年轻学生的目光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目标。
2.网络传播信息理论
那么,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规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行为的同时,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并广泛的展开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学习,以促进多渠道、多方面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理论,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与影响,有学者认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传播速度与更新速度快捷、信息含量广、跨越地域文化、便捷快速等等特点;二是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与其功能,主要有人际、组织、群体、大众等四种方式并带有各自所对应的功能;三是应当正确认识网络信息传播的两面性与虚拟现实的结合性;四是网络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控性,需要有关机构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把握,以及相对应的监管监督。
(二)现实依据
1.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现实存在
当然,我们提及的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冲动、行为等的发生在当前只是小范围的个别存在,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们中的绝大多数还都是能看清国际国内形式保持相对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的。但是就这少部分的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中这方面教育的不完善。比如在发生国家冲突时有学生很难保持理性,在网络媒介中参与到了谩骂的队伍,更有甚者对国人中的意见不合者进行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等过分的行为,而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2.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开阔网名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比如他国公民或我国公民好的不好的言论和对事物的评价高校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再比如还有一些他国的居心叵测者对于年轻学生的故意煽动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计划。我们的大学生在心智上并未完全成熟,其世界观价值观还在形成的过程当中,很难从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间鉴别出是非对错,也不容易形成对事物的客观看法,所以说,对于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的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二、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培养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技术先行相结合原则
我们中国社会注重人情,爱国主义思想作为人众多情感中的较为高尚的一种,其在教育中就应当从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以"以人为本"的策略方针为指导助推学生群体向良性、理性、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应当适当的在网络传播技术上做文章。毕竟在环境中很难有一定的良好导向,所以我们的相关部门针对这类问题应尽快制定出一定的政策或找寻到相关途径已解决该类问题。也因为我们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在网络引导下的构建需要有新的发展。
2.有效疏导、适时禁止相结合原则
在面对国人热议的国内外国际事件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或者说政府网络平台的负责人首当其冲,给予大学生以合理有效且及时的疏导并给出一定的正面回应,令这些正年轻气盛的当代大学生们能够具有一定的发泄渠道。但是对于某些政治敏感问题,不能及时作出决断的问题就应当先发制人,适当适时的阻断某些激进的冒失的言论在网络信心传播中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冲击。 中国古人所说的"中庸之道"的处事行为准则,对于我们的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这一更高的要求。
3.建构系统、开放包容相结合原则
当然在以上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我们也需要尽快建立起网络引导机制下,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理念培养的体系。一旦我们有了相对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媒体中的负面冲击就很难对我们的学生们造成过大的威胁。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封闭自守,要在对别国民族意识、爱国教育的成功中借鉴他国经验,取长补短,开放包容的接纳良好的传承精神。
三、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培养的结构框架
1.建立组织机制
所谓组织机制即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组织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网络引导。当然,我们说在我们国家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已经太多太多,再去建立有画蛇添足之意。笔者认为该机制可设立成为非常设机构,由政府牵头,组织高校、高校教师、心理学家等组成一个对于当前大学生理性爱国方面教育上的组织、领导与统筹管理。当然这一举措不能脱离高校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长,不断提高其理性的爱国理念。
2.建立信息收集机制
网络引导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信息的收集舆论发展的预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在教育者或政府相关部门掌握下的舆论实情分析平台;另一方面是与前对应的评判规范与前瞻性。如若有这样一个可靠的大后方,构建起动态的信息收集分析平台、并作出相应的科学预测,那么网络的引导就将化被动为主动。这就与前文所提的网络技术水平相关联,对我们的教育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收集、分析、整合、预测等的能力成为挑战。
3.建立危险预警机制
我们的其他很多领域都有相应的危机预警机制,对于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的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的培养来说,笔者认为,建立该方面的危险预警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一旦大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发生再想去制止就存在困难。危险预警机制启动后还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时间,让我们的组织机构或负责人作出相应的应急方案,防止事件影响及后果的进一步扩大。
4.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但非理性的行为难以避免的发生之后,也不能放任不管,就已发生的例子来说,其造成的影响或者非理性残余依然有可能成为下次事件的触发点。所以对于在网络引导机制构建下的大学生理性爱国理念的培养中,应急处置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已有的影响下,针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影响程度、不同的后果,作出强有力的正确回应,使其无法再扩大并能够及时给予一定的领袖式的良好言论导向才是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同时也提供给大学生们以正确的网络引导,令其在事件前、中、后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理解认识中,潜移默化的领会什么是大学生的理性爱国理念。
参考文献
[1]华蕊,曲贵文.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究[J].吉林大学学报,2011( 5) : 3 - 4.
[2]李河.得乐园·失乐园: 网络与文明的传说[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徐国亮.理性爱国: 爱国应恪守的重要原则[J].政工研究动态,2009( 16) : 25 - 26.
[4]王玲仙,李媛慧.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的构建[N]. 光明日报,2012 - 02 - 05( 9) .
[5] 刘新庚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6] 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7] 曾长秋,万雪飞.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蔡军(1968.07- ) 女,湖南株洲人; 湖南警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金鑫(1976.05-)男,湖南溆浦人;湖南警察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