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激励"法运用到3+3计算机专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动机激励、评比激励、教学与考试激励、思维拓展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动机激励; 评比激励;教学与考试激励;思维拓展激励
我校的3+3计算机专业学生相对一般的中专学生基础稍好一些,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好,学习热情也较高,因此,在"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大胆地在实验班的数学课堂上进行了"激励"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在高一学年的两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实验班的数学成绩均处于"3+3"同一年级中的前列。"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笔者将激励做法整理如下,希望能给广大的中专数学教师带来启示。
一、动机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学习动机之所以影响学习的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3+3"计算机班是我校和一所高校联合办学的一个班级,学生在我校学习三年,先参加省学业水平考试,达到要求后再参加高校的转段升学考试,考试合格后即被高校录取到高校读大专。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以"升学目标"作为主要动机激励,从切身需求的角度让学生明确他的数学学习必须在两次考试中都过关才行,让他们从大的方向上具有强烈的数学学习需求动机,从而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评比激励
心理学家赫洛克的理论,"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针对学生对分数比较重视的攀比心理,本着"请将不如激将"和"树立学习榜样"心理把"评比激励"运用到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练习正确度、作业正确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比激励。在评比激励时主要是采取对优秀表现者给予口头表扬和平时成绩加分的方法,以充分利用学习榜样的带动力,既要通过榜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也要通过榜样引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让大家学习有方向、有赶超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评比激励时既要让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感觉到 "成就感",更要对偶尔有所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有"我也能行"的感觉,逐步形成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的数学学习心理,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大目的。
三、教学与考试激励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关注考试成绩的心理,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当堂学习当堂清、所学即所考、课堂认真学考试准过关的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题目上由浅入深,精讲精练,重点内容要突出强调反复练,尽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体验成功,多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慢慢地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转变到积极学习。作业题尽量紧扣教学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我只要上课认真听了我就能会"、"课堂上认真了,课下确实很轻松,作业确实很轻松!",间接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考试前要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复习,并通报部分学生的平时成绩,对一些综合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满分,树立学习榜样,既能让这部分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力,也能让其他同学以此为目标进行攀比式学习;对个别表现较差却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口头的担心警告,或承诺个别平时成绩较低的学生以其考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以激励他认真做好考前复习。
四、思维拓展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有爱好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中专校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各种原因和现状,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上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上的"死"知识,应该从更多的角度鼓励学生去探究数学,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让学生感受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是有用的学科,从而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思维拓展激励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一是与本班的专业相结合,指出逻辑运算、二进制、程序框图等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与需求,以此激励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二是利用我校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学生社团活动的时间,对未参加社团的学生进行课外的数学知识展示,如研究"九点十线"问题、九宫格、数独、一笔画、优美图问题等,或者介绍三角函数在电学、向量在力学中的应用等,以点带面,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收集数学在生活中或者是在其他学科中应用的相关图片和资料,然后在下一次课上进行交流研讨,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好的基础。
最后,教师在选择运用激励方式时,要适宜于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激励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的需要会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摸准学生的需要,把激励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才能喜欢你,喜欢数学,才能获得理想的激励效果,实现教学双赢,达到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有效、高效" 这一根本目标。
以上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悟,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苏东水 主编 管理心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2]杨自亮.激励机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4):
[3]李伯黍,燕国材主编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