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待优生"的转化工作中,有时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观念,如何认识、评价和对待学生,只要我们转变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教育平等的观念,倾注爱心,付诸真情,滋润孩子的心田,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那么,即使是"待优生"也能得到健康的、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转化"待优生";转变观念;转变方式;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的钟声一次又一次地回响在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耳畔,如何停止思维定势在传统的轨迹中运行,如何对待"待优生"成了班主任极为关心的问题,新时期的班主任又该如何转变观念,调整对策,抓住时机,赢得这场挑战的胜利呢?
一、"待优生"的界定与待遇
通常,班主任心目中的"待优生"就是那些成绩差、不驯服的学生,就是那些拖学校后腿,使学校和班级排名落伍的学生。因此,班主任往往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自由散漫、爱玩、不诚实、懒惰、不合群、狂放不羁,有的还当堂顶撞老师,上课不听讲,不守纪律,常常不做作业;对老师讲的话常常表示怀疑,情绪不稳定,易于激动,学习生活无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也有常常被人忽视的优点:(1)守信、说话算数,答应的事一定会办好。(2)善于逆向思维,敢闯、敢说、敢恨、敢爱、敢为,没有后顾之忧。(3)动手能力强,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往往能想到做到。(4)爱好体育活动,身体素质较好,心理承受能力强。(5)感情真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般不会忘记老师和同学的友谊。而有些班主任不能对这些"待优生"做出客观的、科学的、公正的评价,他们得到的也是与班上的那些"优等生"截然不同的待遇。例如:有的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把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看作"宠儿",排在前座,而把那些成绩差的"待优生"视为"弃儿",排在后座。上课时,他们离老师太远,得不到老师对学生关注和期望的眼神与表情,因而对课堂活动反应冷漠,容易分心,做小动作。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自惭形秽,从而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会,性格外向的学生,认识到自己被嫌弃、疏远时,则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产生了固执、逆反、偏离集体、攻击他人、破坏纪律等不良行为。这种做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二、"待优生"的认识和转化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众所周知,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著名教育家潘光旦教授说过,"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主张"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素质教育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实现教育的平等、发展的平等、成功的平等权利。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为此,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开辟生动发展的前景,使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发展。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允许他们这些未成年人犯合理的错误,认可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相信"待优生"都有其可取的一面,相信没有不可转化的"待优生"。
2.发现学生的优势领域
班主任要对全班的学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尤其是被认定的"待优生",班主任应予以特别的关注。根据培养目标和新形势下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与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了解这些学生在各科学习上的表现,亦可通过与本人的谈话,帮助他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优势智能的舞台。然后将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大家都熟悉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奥托·瓦拉赫,他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出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才。"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但他的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从而引导他从学习化学入手,瓦拉赫终于获得了成功。因此,班主任应根据"待优生"的智能特点因人施教,转化的有效途径不在于"补短",而在于"扬长'。比如:有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就可以让他担任科学实验室的助手,也可以让他担任实验组的组长,遇到与动手操作有关的活动或比赛时,班主任应信任地把活动任务或比赛任务交给他们,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科技小组。对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大胆地把一些主题班会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交给他们,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使他们体验到有能力感,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他们的内部动机。
三、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据我看来,没有比指教母亲和父亲如何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是啊,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成为教育学生的高手,还要成为善于做学生家长工作的能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有很多"待优生"的家长属于个体经营,工作忙,对学生是恨铁不成钢,总是利用周末难得在家聚会一次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有的家长由于溺爱对学生干脆撒手不管。学生在家得不到理解和鼓励。对此,班主任应教育学生与教育家长同步进行,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沟通时不是向家长告学生的状,而是指导家庭教育,规范家教行为,从而建立家教体系,让家教与学校教育同步。班主任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家长存在的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问题,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的一些新观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科学方法,从而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让家教与时代同步,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
在"待优生"的转化工作中,有时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观念,如何认识、评价和对待学生,只要我们转变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教育平等的观念,倾注爱心,付诸真情,滋润孩子的心田,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那么,即使是"待优生"也能得到健康的、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