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一名高中德育课教师,课堂上离不开案例。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案例。案例怎样选择?教材各个模块都提供了许多经典的案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拘泥其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设计案例,特别是那些跟学生学习、生活、行为联系密切的情景案例,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住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同时能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充满活力。
背景:
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消费和消费观,教材的纯粹理论的东西多而简单,学生一看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忘到九霄云外。所以要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起到德育课的育人作用,还需要教师在教法上下一番工夫。
过程与结果: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一个情景案例,具体如下:
情境一
暑假后开学第一天报到,同学们都焕然一新的来到学校。由于大部分同学一个暑假没有见面,见面后非常兴奋,在互相交流着暑假"新闻"的同时,也少不了顺便打量着对方新购置的"行头"。同宿舍的小明发现小华戴着一副时髦的"眼镜"。
以下是他们的对话:(两位同学对话)
小明:怎么暑假不见变成近视眼了?
小华:你什么眼神,你再仔细看看……
小明:啊?眼镜框呀!你戴这东西干吗?
小华:呵呵……你out了,这叫时尚!
小明:明天我也买一个。你买的是啥牌子的?多少钱?
小华:暴龙牌的,名牌!挺贵的。改天我帮你一起去买,不过你别买跟我一样样式的,那样显得咱俩太没个性了。
小明:放心吧,我才不买这么贵的呢!我买个便宜的、适合我的就行,戴够了扔了也不心痛。
让两位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然后出示问题(思考:1、小明和小华分别是怎样的消费心理?2、你认同哪种消费心理?请说明理由。)让学生思考回答。由于问题来自同学们的现实生活,所以他们都非常感兴趣,都认真地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利用一个跟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情景案例,让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们不但能轻松地理解并记住四种不同的消费心理,而且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起到了真正的育人作用。
当这节课学习到科学消费观的第二种方法:统筹兼顾,合理消费时,我又充分地利用了自编的情景案例,效果也不错。
具体案例如下:
情景二
小华:中午放学去网吧玩玩昂!
小明:不吃饭了?
小华:不吃了,吃的话去网吧钱就不够了。
小明:真有你的,省出饭钱玩游戏。
小华:呵呵……老师讲了,在注重物质消费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消费。
小明:啊?有这样的精神消费?
先让两位同学现场对话表演,然后让同学讨论交流:"这样的精神消费是科学的吗?"由于本案例对个别同学来说,好像就是说自己,为了给自己辩护,他们这些人就说是"科学的精神消费",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不是科学的精神消费"。由于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正方和反方,正方是"不是科学的精神消费",反方是"科学的精神消费",两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正方取胜,反方成员也心若诚服地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最后我进一步强调: "精神消费有健康与不健康、高雅与庸俗之分, 青少年要自觉抵制不健康、庸俗的文化市场。同学们能不能做到?""能!"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中不难听出,学生确实真正地理解并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怎样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这样,在笑声中、争论中解决了问题,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反思与讨论:
在设计情景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1.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要求不可过高,否则在分析讨论阶段会出现冷场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要有代表性
设计案例是为了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案例必须有代表性,这样才能达到反映和说明教材内容的目的,而且真正地触动学生心灵,起到育人的效果。
3.要新颖,能够反映时代特征
学生和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并且学生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果所设置的案例过于老套,不够新颖,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所设情景案例越新颖,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越高,收到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4.要真实
在教学中所选情景案例应尽可能真实、具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作者简介
张翠珍(1969.1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中学德育学科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