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引导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

如何引导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

作 者:杨海峡 (辽宁省朝阳市第八中学 122000)

摘   要:阅读是一种能力,时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出现,阅读是现代人必需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的很重要的地位,学生文化的积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的依靠课外阅读。本文分析了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指出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计划的制定、阅读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教学

书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能够陶冶情操使人高尚,也能教人明理使人聪明。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容小觑,《新课标》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更加明确: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因此,关于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目前初中生关于名著的阅读主要存在一下问题:一是阅读带有功利性,因为有考试的压力,所以学生和老师才会给名著阅读分配一定的时间;二是教师指导的缺失,一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太深,学生阅读起来很吃力,而教师主要进行应试训练的教学,评讲课外阅读的试题,并没有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阅读效果不佳;三是媒体不当,很多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都来源于小人书、影视作品,并没有真正的读过原著。这些问题导致了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兴趣不高,读书量减少,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
一、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认知世界和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本好书的影响对其成长有着出人意料的意义,他们从书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阅读并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发展。
(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
福楼拜曾说过"阅读是为了活着",面对世界的不完美,人们可以从书中进行精神上的完美追求,读书也是自我实现最重要的方式。古今中外,书海浩瀚如宙,能够沉淀下来称之为经典的一定是精品,这些名著是过去文明的见证,是未来希望的表达,更是一个真实社会的缩影,这些名著对于文化的传播、历史的借鉴以及人类研究和鉴赏有着巨大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经得起揣摩和消化,是世界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精神的结晶,对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非常重要。名著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的创新绝不是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另外,名著也是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在文化沟通中也会存在障碍。
(二)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
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学生抱着以考试为最终目的进行学习,若是将阅读的目的仅仅归结为应付考试是非常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向课外拓展。新课标对于阅读的明确规定也是为了避免学生们走向应试教育的误区,实施建议里也提出,要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要读整本书。中华民众数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在了一部部经典著作里,对我国乃至世界人民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挑选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要读懂读透,可以在文字、文法、文艺乃至思想方面受益良多。中学生直觉能力较强,时常将这些经典语句挂在口头熟记于心,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触类旁通、应用自如,语文能力的提升也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
二、引领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一)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尽量少安排抄写类的作业,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争取每日安排不少于半小时的时间进行名著阅读。对于名著的阅读不能采取同时进行的方法,要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一个时间只精读一本书,可以附带着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经过细细品读把作品完全读透。这种读书方法看似很慢,但是效率确实最好的,不能一目十行追求速度,博览群书就像盖高楼大厦,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完成的。如果对每本名著都是泛读,到头来能学到的东西非常少,阅读是需要反复咀嚼的,名著都是高水平的作品,没有时间的积累成不了名著,没有时间的积累也读不懂名著。
(二)合理安排阅读内容
教师给学生安排同样的阅读材料,可能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学生能理解原文,有的学生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升华,还有的学生可能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没有教师进行指导,可能会让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从而失去阅读兴趣。对于初中生刚开始进行名著阅读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给学生推荐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作品,如中国四大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更多的反映生活化的场景,容易理解。教师还可以按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或几个"点",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更容易找到主线,自己完成"线"和"面"的连接,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可以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
三、引领学生选择名著的方式方法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不同,教师不能一概而论进行阅读内容的安排,尤其是课外名著的阅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这样才能学生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对名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选择喜爱的书目
教师的喜好不能代表学生的喜好,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去自由选择阅读书目,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享受自由阅读的乐趣。有的学生想像力丰富,思维总是天马行空,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充满奇幻想像力的科幻读物;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可以让他们选择婉约的诗词散文;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可以给他们推荐跌宕起伏的武侠传奇;还有学生抱有雄心壮志,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励志的名人传记……
(二)选择喜欢的阅读方式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教师不应在阅读方式上强求统一,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习惯的阅读方法。有人喜欢朗读,有人喜欢默读,在阅读的时候,有人喜欢边读边批注,有的喜欢在阅读时摘录好词好句,还有的人喜欢用比较法阅读,要尊重学生的各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后的思考和评价鉴赏,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过程中积累厚实的文学功底。
(三)选择喜欢的积累方式
阅读是对语言的积累,对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好的词句记录背诵下来,还可以专门准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当然,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用统一积累方法,更不可能硬性规定摘抄的数量。
四、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学生选择的名著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合作和探讨,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还可以朗诵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故事,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相互点评。课外阅读中的合作和交流能让学生体会自主阅读的交际需求,使学生展示了自己阅读的收获,让一些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感受得到阅读氛围,从而让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彩青.高品位"悦读":让情感与心灵更愉悦的阅读教学[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2]尹庆华.名著悦读:初中名著导读创新教学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3]谭晓云、赵燕主编.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G].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6
[4]冯建军.教育学基础[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5]乔建中.教育心理学[G].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