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班级的"弱势群体",是目前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以我校为例,现有学生800人,其中留守儿童350人左右。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出现了很多问题,心理也出现了偏差。下面,我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疏导方法进行论述,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
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中大部分自卑感比较严重。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感觉自己没有依靠,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逆反心理较强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充满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 "没礼貌"、"做事拖拉"、"故意捣乱"等。还有,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呵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不喜欢听老师和监护人的教诲,有时还有意对着干,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3.性格孤僻内向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狭窄,留守儿童不会主动向外界表达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心理;同时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失落感,他们在行为上常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课堂上不喜欢回答问题,课后不愿参加活动等。
4.内心狭隘自私
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的留守学生都表现心胸狭窄,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于个人得失,哪怕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具有这种不良心理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什么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或兴趣为起点,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为别人意识。
5.攻击性较强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多疑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被父母遗弃,缺乏家教,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心理。
二、浅析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根据我校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父母半个月以上和孩子联系一次的占50%,平时很少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占20%。有的即使联系也只是简单地问候,很少与孩子有深入的交流。"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 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另外,教育管理方法不当。父母远离孩子,如何实施远程管理,有的选择以金钱为诱饵,以打骂为主的方式。他们根据成绩单来判定,成绩好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成绩差则一顿臭骂,暴打,严重摧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得不到关注,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得不到的纠正,从而发展成为心理异常,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监护人监护不力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以我校的留守儿童来分析,隔代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人的45%;其次是单亲监护占30%。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普遍存在不舍得管、不会管、管不着的问题。很多隔代监护的监护人认为,我只要让他吃饱穿暖就行了,其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还有的监护人认为,孩子读书交给学校教育,不用操心了。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使留守儿童离开学校就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任性、横蛮等不良习惯也就如野草一样疯狂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田,这也是助长了留守儿童一些心理问题的形成。
3.学校教育跟不上时势
当前不少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再加上"并校运动"导致了一些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合并后的班级人数多,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班主任也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让部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有师资和能力的缺失,有的老师也想帮助留守儿童,但由于没有受过相应的培训,心有余力而不足。
4.社会的不良环境影响
农村小镇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游戏机室,为了赚钱,从不过问是否在校学生,只要你进来就行,甚至引诱学生参与。儿童本身自控力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游戏机室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另外,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村的"闲人"太多,成人不是上网就是赌博风盛行,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再有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多管齐下,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注入阳光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效果。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经历和参加课题研究的体会,谈谈破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
1.健全档案,让留守儿童留下脚印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教师应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变化,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包括他们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学习态度等,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及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全面完善留守儿童档案资料,让每一位留守儿童留下成长的轨迹和脚印,为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提供有效依据。
2.真情关爱,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那些犯错误的留守儿童需要教师无私的关爱。对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邀请到教师家做客、馈赠学习用品等,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其次可以聘请有爱心、离退休人员等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管思想、学习、生活,扮演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同时,通过亲情专用电话、亲情QQ视频等有效方式全方位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角"。
3.搭建平台,让留守儿童敞开心扉
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学校可以建立"倾诉信箱",班级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等,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其解开心灵的疙瘩,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扬长避短,让留守儿童充满自信
留守儿童有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特长,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特级教师丁有宽在《我与顽童》的一个例子:有个叫小聪的调皮学生。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他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这个"捣蛋大王"最后毕业时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当初丁老师只见其短,不见其长,小聪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艺术魅力。
5.授之以渔,让留守儿童掌握方法
古人云:"送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向留守儿童指导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向其传授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包容别人等;向其讲述基本的生活技巧,讲授人生成功的秘诀:学习、实践、反思、创新,让留守儿童掌握健康成长的秘诀,长大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6.开展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快乐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开展文艺表演、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小志愿者服务等多种课内外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给留守儿童提供了展示特长及人际交往的平台,使留守儿童享受活动及成功的欢乐,使其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感染、提高文化素养、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另外,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针对留守儿童举行一些亲子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充实快乐地成长,更多机会去感受父母的爱,从而更好地传递爱,营造欢乐、和谐的校园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的群体,他们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关爱。只有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给这些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雨露和阳光,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