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与大学生道德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而社团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通过对学生社团的调研和引导,把中国梦融入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本文通过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开展关于"中国梦"认知情况的调研,从高职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状况、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以及社团活动引导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从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圆梦"能力、让"中国梦"融入社团文化建设等方面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把握"中国梦"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梦;社团文化 ;引导策略
高校的社团组织和社团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社团活动为基础的高校社团文化,包含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氛围,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将"中国梦"的思想在社团中推广,营造正确、健康的网络宣传氛围,引领社团青年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活动迅速发展,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首选,以社团活动为基础的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情况"为题,共20题,面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学生,以纸质问卷形式开展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5份,有效率为91.87%。在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占52.31%;大二学生占35.94%;大三学生占11.75%;其中男生占43.68%,女生占56.32%。
二、大学生对中国梦认知状况调查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度
从调查结果看,对"中国梦"观点持赞同态度的占72.27%,持一般态度的占23.56%,4.17%的学生持不赞同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1/5的调查对象持"一般"态度,持不赞同态度者也为数不少,"中国梦"教育还任重道远。
在提到"中国梦",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6.85%的学生是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有18.01%的学生是实现社会、人民、环境等各方面的和谐;有45.62%的学生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有9.52%的学生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态度是学校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的现实基础。调查发现,对于怎样理解"中国梦",有27.58%的学生认为是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有43.95%的学生认为是自力更生、自己创造的;有10.79%的学生认为是世世代代形成的信念;有17.68%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因素。在对我国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构想的调查中,有19.85%的学生认为是一个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有32.75%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民族责任和国家责任;有41.94%的学生认为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增强忧患意识、负起政府责任;有5.46%的学生认为因为市场经济正从批量化走向个性化。
(三)高校社团文化引导情况
调查发现,15.23%的学生认为开展"中国梦"的社团活动应侧重于理论知识教育,26.57%的学生认为应侧重于大学生兴趣爱好,39.36%的学生认为应侧重于活动意义的宣传,另有18.84%的学生认为应侧重于校园榜样的树立。
对于大学生目前而言,实现"中国梦"最实际的方法是,有19.62%的学生认为可以开展中国梦主题的演讲与讲座;26.85%的学生认为现在要好好学习知识,将来更好的实践"中国梦";41.16%的学生认为开展各种社团实践活动来表明自己的"中国梦";12.37%的学生认为"中国梦"目前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不需要理会。对于你认为如何才能正确的认识"中国梦"的调查中,有21.72%的学生认为观看有关视频;26.85%的学生认为阅读相关书籍;36.37%的学生认为组织参加活动;15.06%的学生认为应多与别人交流。
三、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引导策略
(一)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1.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既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回溯和与追寻,也是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与渴盼。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基于中国梦视角,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相统一,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以个人梦助推实现中国梦。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径。高校要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上重点阐释中国梦的历史演绎和时代内涵,加强对大学生关于中国梦的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建构过程中,必须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加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
2.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为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更便捷的机会和条件。网络的移动性与便捷性,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应围绕"中国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加强校园主流网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如BBS论坛、校园贴吧这类平台的作用,学习和讨论"中国梦",加强交流,在学校官微、微博、官网上将中国梦相关视频资料、先进事迹等在网站上进行播放,推动"中国梦"的正能量传播,使得"中国梦"教育能够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真正的结合起来。
3.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根植于我们民族发展的现实土壤。当代青年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社会问题、思考现实困境,由此才能使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比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中国梦"时代主题,创新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开展以践行"中国梦"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普及"中国梦"知识,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认识,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学识,了解社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这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自觉成为"中国梦"的有力传播者和实际践行者。以"中国梦"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就需要引导大学生将自己梦想的实现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理想,去追寻梦想、实现梦想。
(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圆梦"能力
1.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社团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利用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相关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我的中国梦"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会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指导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具有杭职特色的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艺术节展现多样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要积极融入文化活动中,把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紧密结合起来,展示杭职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貌。技能文化节的开展为学生社团搭建展示技能的平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激励学生争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职业英才。学生社团融入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圆梦"能力。
(三)让"中国梦"融入社团文化建设
高职大学生社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主体力量,承担着文化建设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社团必须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积极进行主题宣传活动,提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让"中国梦"融入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要围绕学习中国梦、实践中国梦来开展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层次丰富,能够成为青年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017年,我校社团数达到69个,其中专业类社团26个;艺术类社团13个;体育类社团12个;文化类社团10个;公益类社团4个;就业创业类社团4个。我校社团涵盖专业类、艺术类、体育类、文化类、公益类、就业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在各类社团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更能够加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专业类社团中,机械设计、雷格设计、电气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协会等,都是以自身专业特长,为爱好而聚集。他们在活动中研究、讨论、实践,既可以丰富精神内涵,饱学知识,又可以提升科研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的能力,为其自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创新能力,促进成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绽放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
四、总结
"中国梦"是深化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以中国梦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使"中国梦"在高校社团建设中发挥作用,并以此为引领,让青年学生从中受益。"中国梦"运用于高校社团,从理论上来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实践层面来说能加强对高校社团文化的引领,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社团健康发展。形成大学生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拼搏精神,提升他们"圆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