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木兰诗》一课的美

浅析《木兰诗》一课的美

作 者:朱丹彤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基础教育教研室 466000)

摘   要: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虽然历经多次大的教材变动,至今仍被保留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之中,那么到底此诗有何魅力,本文从《形象美》、《节凑美》、《修辞美》等美育方面作了深刻的分析。
关键词: 《木兰诗》美育因素。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手法,集中的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作品的艺术特色一直被后人赞叹。
一、感人至深的形象美
花木兰这个形象自诞生以来,她的感人故事在群众中广为传诵、经久不息。根据《木兰诗》创作的豫剧《花木兰》经过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演绎之后,其形象更是深入千家万户,受到人们喜爱。美国迪斯尼公司还把她搬上荧屏,把木兰介绍给全世界的观众。木兰之所以让读者(观众)产生美的感受,主要出于以下几点:
(1)替父从军的"孝"之美。中国历史以及文学作品中不
孝子春秋时期的郯子,因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董永,相传为东汉时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与以上两位孝子相比,花木兰作为女儿身,在"孝"字上,在家庭责任的担当上,毫不逊色:父亲虽老但身体尚可,木兰作为家中的次女,主动替父从军。投入到九死一生的战斗,其"孝"女形象深深地烙在了人们心中。
(2)常年不辍的"勤"之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虽说短短两句,但已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在一个缺少青壮男劳力的家庭,在一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木兰的少年生活除了伴随着织机,还少不了田间的劳作,家庭饲养牲畜的喂养……由此一个勤劳的并且精于女工的女汊子形象也跃然纸上。
(3)巾帼不让须眉的"智、勇"之美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在快速行进的队伍中,木兰身着戎装,纵身马上、英姿飒爽;"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经历了十多年的战争后,木兰能够得胜归来,除了勤劳的品质和劳作的锻炼,赋予木兰能在战场艰苦环境生存、获胜的资本,主要还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智和勇。
二、富有韵味的节奏美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齐名,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木兰诗》在开篇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种风格是民歌中最为常见的,在吟唱时节奏感极强。
全诗除了个别句子外,多为五言,句式工整,用词多为朴素自然的口语,不管是朗读还是吟唱,都能表现出北方民歌的刚健质朴风格。
在押韵上,全诗七个自然段大致有七个韵脚:"唧、息、忆""名、兄、征""鞯、鞭、边""机、衣""堂、强、郎""将、妆、羊、裳、黄、""头、啾" 这些韵脚增强了《木兰诗》的音乐性,在咏唱时,产生一种铿锵和谐感。
三、丰富多彩的修辞美
《木兰诗》之所以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还与它采取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分不开。主要体现在:
(1)句式整齐的对偶句
不但句式整齐,读起来锵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2)井然有序的排比
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木兰诗多出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凑感加强,而且加强了语气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美。例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妹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妹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除此之外,《木兰诗》还有一种诗歌中常用到的"互文"。这些修辞手法有的单独使用,有的相互配合,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巨大作用。
(3)有分寸的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放大或说、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木兰诗中,为表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及显赫的战功,非常有分寸的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多次记功,赏赐甚丰。
(4)"机巧的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在这两句中用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合非常喜爱的感情。这一机巧的比喻为全诗增色不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