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的"越俎代庖"正是扼杀学生"问"的天性的源头。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成了应答配角,可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老师的应声筒啊!
关键词:听而不闻;闻而不纠;自主;合作;探究
儿童最大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强,特别喜欢问问题,说他们是"十万个为什么"也毫不夸张。然而,翻开2013~2016年的听课记录本,本校、外校、外出学习观摩、网络学习,我共计听了约150节课。细看之下,我却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这么多的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是主旋律。"一问一答、再问再答、师问生答"就构成了我们的课堂学习。
举个例子,以某两位特级教师的《拉萨的天空》、《古诗两首》为例。老师们分别提出了120个、64个问题(不包括课堂上临时冒出的"好不好?"、"对不对?""想不想?"之类无意义的问题),学生一个问题也没有提出。
又上网查阅了资料,福建省普通教学研究室的黄老师做了统计。在他近三年所听的293节阅读课中,教师让学生提问的只有43节,占14.68%;站起来提问的学生147人(次),若按平均每个班45位学生计算,提出问题的学生仅占1.11%,即平均100分钟才有1位学生提问。而教师提问是学生的300倍,即平均每分钟3个(次)左右。
记得一次外出听课,一位语文老师上《船长》这篇课文当老师讲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有个学生质疑: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却选择跟诺曼底号一起沉入海底,是犯傻,而老师竟然不置可否!这使我感到吃惊,这不叫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小学生来说,当然是"言者无罪",关键是老师的怎么引导。执教者能否慢一点表态,耐心地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给他机会,也许你会发现:孩子的脑袋里常常会有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原有经验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使同一个问题呈现出多元答案。如果老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荒谬理解"听而不闻,闻而不纠,"师"字就失去了意义。
上述事实表明:儿童爱问问题的天性正在被扼杀。其共性在于都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还不自觉地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彻底告别以往的权威、法官的角色。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今人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可见,一切认识皆从"问"起。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问"成了教师的专利。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可以说,教师提的问题再精辟,那也是教师的阅读感受;学生提的问题再浅显,那也是他自己的独特体验。教师的"越俎代庖"正是扼杀学生"问"的天性的源头。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成了应答配角。可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老师的应声筒啊!
所幸,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改实验。老师们在实验中逐渐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地去问,去探究,再问再探究,在这种良性循环里,体验学习的乐趣。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爱心呵护。
一、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
(一)创设"问"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能再是"一言堂",要真正地去帮助学生,去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去质疑提问,舍得花时间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整理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即符合学生的学情,又给予了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提问的信心。
(二)帮助学生树立"问"的信心
在课堂上,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主动认真地预习,懒惰马虎,自然提不出问题,依赖老师,这也是教师包办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用心去指导学生的预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用心读书了,自然有收获,有疑问。二是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被同学、老师嘲笑。这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在学生提问时,老师可以参与,指导。
二、让学生从"敢问"到"乐问"
(一)培养学生"问"的习惯
爱问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一切以儿童的发展为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产生的种种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提问,引导学生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二)保持儿童"问"的兴趣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在教师眼中很可笑、很肤浅或者是与上课内容关联不大的问题。在这种时候,教师要宽容以对,并设法启发、点拨学生把它转化为积极的有价值的问题。只要学生不是故意捣乱,教师就不应责备、漠视,不要打击学生问的兴趣和信心。
三、从"乐问"到"善问"
(一)学习"问"的方法
①教师做好示范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确保自己提的问题是高质量的,杜绝"口头禅"式的问题。
②向教材编者学习
一般课文后面编者会提出一到两个问题,指向"写什么"和"怎么写"。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导向学生,向教材编者学习提出问题。
③向同学学习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教师要及时纳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④对提问方法的学习
在我校的课改实验中,老师们就向学生提供了《提问方法指导》,并指导学生具体的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问。经过试验,效果显著。
(二)提高"问"的质量
在指导学生提问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如:我提出的问题需要回答吗?我提出的问题是否一想就能回答?我是否想清楚了再提的问题?我提的问题别人是否听得懂?如果"不需要回答、一想就能答、没想清楚就提问了"的问题,就不要提了,浪费了大家的学习时间。经常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就能提高自己提问的质量。
叶永烈先生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说:"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不是着眼于"科学家"的培养,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善于提问、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养成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学习习惯,这必让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