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实现有效沟通,家校共同撑起孩子成长的蓝天

实现有效沟通,家校共同撑起孩子成长的蓝天

作 者:李 娜 (山东省荣成市青山小学 264300)

【案例背景】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家长支持与合作,也难于成功,因此说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二者相互脱节,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学生背景】
新学期开始了!我与一群陌生而又可爱的孩子成了新朋友。
我们之间正互相打量着的时候,小博同学在年级主任和妈妈的陪伴下到了我们班的门口。简单寒暄之后,我安排他坐在中间第二个座位上,迎接他的都是新鲜好奇的目光。他居然在一分钟之内已经和后座男生搭上话儿……他生动的表情就像置身于熟悉的环境。
之后的每一天,班干部都向我告状--小博同学踢人,打架、骂人,而且不服管理;吃饭时把饭倒进别人碗里,不记作业也不写作业,违纪扣分必不可少……他是翻江倒海无所不能的"神奇人物"。
所以在班里,他就是同学们眼中的"周处" ,最没有人缘的人,也是让班里同学最为讨厌的人。
【案例事件】
每天我都给他妈妈打电话,电话那头她只是"嗯、呐"回应着,我感到了教育的"孤军奋战",我想放弃了,又想做一次最后的挣扎。
"我想你一定也想做文明的学生,对吗?"周一放学后,我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压抑着内心的怒火。
"我爸爸很野蛮,他还打人。"他毫不迟疑说了出来,声音平稳充满力量。我没想到他会直言不讳,尽管此前关于他爸爸的一些野蛮言行已经传进我耳中。
周二,他的座位空空,音信全无;我给他妈妈打电话,不接,又给他爸爸打电话,也不接。放学之后我亲自去他家,迎接我的是一把生了锈的大锁。借着月色,我环顾他家的房子:破旧的瓦楞房,肮脏的大门口,拥挤的平房上懒懒散散堆了很多破烂……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我脑海中出现了无数个问号。
周三,他的座位依旧空空。我只好派邻班同学去他家,这个捎信的孩子晚上给我打电话:"小博妈说他生病了,需要在家休息一天。"
周四,刚进校门,门口的保安大哥告诉我:"你们班的一对母子很早就来了,你快去看看。"我看到一个很瘦弱的女人,旁边站着他的儿子--低着头的小博。娘俩的目光都是呆滞的,女人的脸上有几道清晰的血痕,我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谈话。过了3、4分钟后,瘦弱的女人局促不安道:"孩子头痛,我…给孩子吃…吃…错了药……"说着顺手还摸了摸孩子的脑袋。她的这句话让我一肚子的火全压下了,像膨胀的气球突然被针刺破。
"那你这是咋了?"我指着她的脸。
"他爸昨晚喝多了,小博不听话,说话冲撞了……他爸……"女人嗫嚅着
"老师,我想跟你单独说几句话。"女人上前拉住了我,"俺不指望儿学习,我想让他毕业就下来,挣钱养活自己。"听到这样的"私语",我不知是该点头还是摇头。
周五,小博继续上学,继续不写作业,上课依然无精打采,只不过学会了以各种理由搪塞。我没有给他妈妈打电话,我深知打也是徒劳。
"我不能放弃这个孩子。"我自言自语道。
今天放学后,我让小博帮我拖地,他的动作很麻溜,一看就是总干活的孩子。他边干,我边和他聊天:"小博,老师觉得你特别会干活。""干活儿有什么,我在家总干活。"他脱口而出。
"这样吧,双休日回家你不需要写作业,只写一篇作文《拖地有感》。明天在班上读读,怎么样?"
"行"他欣然答应。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升国旗之前,他急匆匆跑进教室,迫不及待掏出皱巴巴的作文本。我一看,满篇的错字,连个标点也没有,句子还不通顺,不过总算交上了作业,这是他的第一次作业。
【案例分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校合作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另一方面还应大力构建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与沟通策略,让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彰显重要的作用。当然,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中有来自于教师、学生方面的,也有来自于家庭方面的。
一、师生方面的因素
1.教师对家校沟通的认识和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对家校沟通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这一沟通的重要主观因素,如果充分认识到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则家校沟通可能收到实效。
2.家校双方沟通渠道的选择。家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的基础,是合作的前提,所以班主任应当开通多种双向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
3.学生的沟通作用。学生在家校之间所做的沟通作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学生年纪水平的提高,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在下降,参与活动的频率也在降低,所以对于不同年纪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长对教育责任的分工观念不同。现在的学生家长已经有了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认为有必要和教师及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他们会主动监督和督促学生的作业和学校活动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
2.家长的素质。这是一个很直接的因素,不可否认,家长素质越高,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效果也越好。同时,家长的特性也影响着家校的合作,所以在面对不同的家长的同时,学校要区别对待,这样才可以使家校合作开展的顺利,才可以实现合作目标。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学校已经为加强家校沟通,以期形成教育合力而做了诸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发放征求意见书,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努力的今天,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你准备好了吗?
【教育效果】
我当着孩子的面,婉转的表达了我对家长教育带来今天的后果的看法,家长也主动承认了自己教育的不当,表示愿意听我的意见和建议,并当着孩子的面给我写下保证书。经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小博认识到自己犯错的严重性,并也写下保证书表示愿意改正。也许是我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唤起了他的决心和自信。渐渐地,我欣喜地发现,自此之后,小博同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师生面前:和大家相处融洽了,增强了行为上的自控能力,再也没有出现一言不和就挥拳相向的情况了。
一学期下来,他已把坏毛病改掉了七八成,在本学期,还当上了纪律管理人员。从他的转变让我深受启迪:"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条件的绝对尊重'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师尤其要尊重潜能生,教师不可能在不平等的环境中获得尊重,只有在尊重学生中得到学生的尊重。"对学生多些尊重和赏识、宽容和同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尊重教育"温暖如春和溢满关怀的教育力量。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还有社区、街道、家庭的教育,孩子受到的教育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更多的时候来自家长。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的确学校和教育家庭教育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