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围绕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探讨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主要从提高生物概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关键词: 生物科学概念;预习概念内涵;新课导入;运用教具;制作课件;结合生活;学法指导
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侧重在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以及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初步理解,构成的基本内容框架是一个概念体系,其中核心概念是这个体系的框架。由于我参与了《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在近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将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方面获得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生物概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011年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列出50个重要概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都强调概念教学。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概念目标。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可见,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离不开生物科学概念。在课程目标中,知识目标是"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①"。在课程内容中,列出了要求学生掌握的50个重要概念。并在实施建议里,详细阐述了在教学中要怎样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
2.加强课前备课,明确教参和教材中概念教学的内涵
认真学习和体会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组织特点。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具有"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的特点,与2001年版的实验教材相比,这套教材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对概念的讲解更加详细透彻,表述更加明确,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以黑体字排印。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增加了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加强研究,探索科学概念教学的规律性、教学策略和方式以及评价。
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对概念教学的要求,是提高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纲领和指导,教师一定要多钻研学习,并用来指导自己的生物概念教学,这样就不会迷失教学方向。
二、提高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认识了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把生物概念教学贯彻到每一个课时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下面我就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为例,说明在教学中怎样开展生物概念的教学。
1.预习概念内涵,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编写特点上,"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以黑体字排印②"。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中的黑体字:"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③"。这些黑体字都是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通过布置学生预习,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为学习概念准备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能力。每一课时中,黑体字一般不多,学生容易领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预习为基础,上课教师对概念进行讲解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面对提问也敢于举手回答,练习册作业也完成得更好。经过一段时间的习惯养成,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
2. 因课置宜生动导入,运用教具形象教学
在《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教学中,我选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中学习了生物的七个基本特征。教学中,在幻灯片上复习其中六个,留下一个"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让学生回忆。然后例举三个例子,植物(含羞草)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动物(猎豹追捕羚羊)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以上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接着进行提问"人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自然地导入到新的一章《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中。接着,例举学生生活经验例子"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提问"外界刺激是什么,人体作出的反应是什么?","人体作出反应之前要感知外界刺激,人体是靠什么来感知外界刺激的?",从而引出《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最后,通过每个学生都熟悉的吃饭的情景,导入对感觉器官--眼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通过教具的合理使用,可以使生物概念的学习形象化和具体化,提高学习生物概念的效率。在"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如果上课只展示一个眼球仪,由于角膜、晶状体等结构较小,眼球壁较薄,老师在讲台桌前展示,教室后面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教师必须把眼球仪的角膜、晶状体等送到学生眼前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才能较好地发挥教具的作用。或者,多准备一些眼球仪,分小组进行观察,学生也可以清楚地观察眼球的结构特点。普通网络线内有多根线,每根线的芯线外包着绝缘层,然后这些线由胶皮包着。这样的结构特点和神经的结构特点很相似。在《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我用网络线来比作一根神经,可以很好地显示神经的结构特点。但是网络线内的细线,学生在远处是看不清楚的,即使走近,它的结构特点也不突出。这时,我改用较粗大的护套线来来比作神经纤维的结构,走近学生去展示,学生就容易看清楚了。
3.围绕概念制作课件,结合生活开展教学
在《眼和视觉》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图片、动画、视频,合理地用在课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虹膜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在光线弱时,瞳孔会变大,在光线强时,瞳孔会变小。教材中只有猫眼在明处和暗处的瞳孔大小的图片,比较单调。我从网络上收集到了猫眼和人眼瞳孔变化的动画和视频来展示。虹膜有色素,教材中没有相关图片,我收集了不同颜色虹膜的人眼和猫眼图片展示,学生一看就懂,十分形象和具体。特别是有一种俗称波斯猫的鸳鸯眼,两只眼的虹膜颜色不一样,一只眼是黄色的,一只眼是蓝色的,对比非常强烈,学生会形成深刻的记忆。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对这些抽象的文字内容,我收集了相关的视频进行适当的剪辑,在课件中播放。让文字信息转化成视觉信息,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精简了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在《眼和视觉》的教材中,以前的教材有眼球的结构和相机结构类比的内容,有远视的原因和矫正的内容,现在的教材已经删除了,教师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时掌握这些变化,不要在这方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近视及其预防》中,"中小学生连续看书、看电视、玩游戏机和操作电脑的时间越长,眼与书本、电视、电脑屏幕的距离越近,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越大。"在这段内容中,我认为现在学生用眼卫生与手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也是引起近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在上面的句子中加入预防近视与使用手机的有关内容,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可以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概念教学效率
在《眼和视觉》中,眼球的基本结构有九个名称,这些名称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学生记住不容易。根据认知的规律,把这些名称按照一定的次序归类记忆,就容易多了。教学中,先在课件中展示眼球的结构图,然后结合图形和动画,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把结构名称分成两组。上课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结构的功能。通过提问证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按顺序把这些结构名称全部记住。
①按光线通路: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 玻璃体
虹膜(调节) 睫状体(调节)
②按眼球壁结构:巩膜→ 脉络膜→视网膜
经过这一年来的生物概念教学的探究实践,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这说明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是有效的,但是,我觉得有一些方面还有待改进。首先,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要积极参加培训,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其次,要加强教材中《单元小结》中的概念的复习。"每单元最后的"单元小结"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②第三,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比如,概念内涵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前预习、上课检查和课堂教学,还要在小结、复习提问和作业中也要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
以上是本人结合课题进行生物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究体会,希望能对生物概念教学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1~14
[3]生物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