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我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认识

我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认识

作 者:蒲师德 (湖南怀化市新晃思源实验学校 418000)

摘   要:“五步三查”学案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的,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学习方案。它把“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高”这一教学模式深入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生”为主,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解读、具体的操作流程、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学案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五步三查;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一、我对“五步三查”学案教学模式的认识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这一理念提出的教学模式。
所谓“五步三查”。五步即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达标测评。三查即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一查学生独学;二查组内小展示;三查达标测评。
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操作
(一)独学:
  上课前一天教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阅读文本,解答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春》,在做预习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难点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为此我布置了几个任务:(1)学生自主独立解决字词障碍,(2)通过课外查阅,了解朱自清的有关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4)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利用描绘几幅春景图来表情达意的。(5)收集一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其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为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比如同样是《春》这篇文章,在结尾处,连用三个比喻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排列是挺有讲究的,可不能颠倒秩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排列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堂,在教师的提示下,有目标地、有指向性的深入研讨、探究,就会达到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全面感受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另一方面,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自主研讨课文打下一个扎实基础。
(二)合作、探究、展示
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2.检查学案预习
学生在学案预习检查板块的空白处根据学案要求进行填写,清理课堂学习的要点。教师抽查小组长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本组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在学案上纠正。
3.课堂探究
如果说“课前准备”是热身运动的话,那“探索助学”就表示预赛开始了。
(1)对学、群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案上设计的课堂研讨问题与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使小组任务专题化
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分析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时,我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分配到九个小组进行讨论,即:作者是如何从定点观察的角度去描写景物的?二是如何利用多感官去感知百草园景物的?三是如何利用各种修饰来描写景物的?这些手法的运用,各自有什么好处?分别找出来,分组进行探究,学生结合学习指导在学案上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完成教师分配任务。根据实际教学操作证明,学生在研讨这个环节时,讨论的气氛高涨,积极性很高,一改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法。课堂完全释放出本应该有的勃勃生机。
(2)合作交流
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充分去讨论;问题让学生反复去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教师当好导演的角色。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来说,学生在讨论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否成功这个问题时,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理解,有说旧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有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知道发国难财的奸商,但也有说旧的封建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并不都是恶人、坏人,也培养塑造了一批像鲁迅先生这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战士。。。。。。。。。。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被激发出来的热情,展开充分讨论,搜索论据,佐证自己的观点,不管最后辩论的结果如何,这个探讨的过程,正是课堂所要追求的。因为学生在合作中开拓了眼界,在思维碰撞中学到了新知识。而这些观点的交锋,这些思维火花的碰撞,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下,是更本无法做到的。
4.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讲出解题思路,允许多种形式出现。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学案上及时做好笔记,要尊重同学的看法,展示讲解完后,其他组同学要及时质疑和补充,也可以反问、追问,深层次探究问题。当然更离不开同学的点评,因为同学间的点评,首先是建立在互学互帮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交流互鉴中,他们会展示得很大方、豁达,完全没有被老师点评时流露出得那种尴尬和羞涩,所以每位同学都有可能是点评者和被点评者,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但是,教师千万别疏忽了,在这个阶段应侧重于学法指导,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关键部分。
5.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学案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授课内容由知识向能力转化。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是从学会走向会学。比如,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要把《朝花夕拾》找来读一读,这样对鲁迅散文的了解才更全面,对了解鲁迅的人物形象会更丰满;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便要把《骆驼祥子》找来翻看一下,看看此前此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对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了《出师表》,可找一找歌颂诸葛亮的古诗来读,这样会让学生对诸葛亮及其影响有进一步的了解,才能更加恰当的、辩证的去评价一个人。这种拓展延伸对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这个过程,自主意识增强了,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巩固练习要求学生限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重点检查学困生的学案,收集学生答题信息。提升训练应主要针对优秀生,课堂时间不足,可以在课外完成。
(三)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要在学案的学后记栏目填写学习心得,进行自我总结。比如,对问题的探索是否充分,讨论的结果是否彻底全面,结果有何意义,有何应用价值等。对于某一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再作“评价”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构作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教师课后也要填写教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提炼成为以后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优势
1.实现了“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
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降低学习难度,实现了“动”与“静”的统一。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使教师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实现了“放”与“收”的统一。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容量得以增大
学案导学课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能自学懂的问题教师不再讲,节约了时间;而且课前教师已经把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都体现在学案上了,上课时学生是有备而来,通过动手、动脑,效率比较高,也就增大了课堂的容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过程,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独立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现了五个转变
即:⑴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实现了由集体化、个体式学习向多样化、合作式学习的转变;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方式,实现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习被动性(讲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主动性(学堂)转变;⑶以“导学案”为“路线图”,强调学生的学,实现由“教案”向“学案”的转变;⑷以合作小组为单元的学生展示和多元化反馈评价的手段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实现把学习的权力真正向学生“移交”的转变;⑸本着“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
4.我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
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四、在学案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学案的设计时,要拟定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方法,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考虑充分,力争把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2.在讨论环节,要做到启发学生,点拨学生,力争形成自由有序的讨论气氛,做到收放自如。
3.教师课堂语言要注意艺术性,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言,就算学生发言出错,也不必忙于纠正,而应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4.要设计一些易答问题,方便在展示环节,照顾到后进生,给予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过度设计有效情境,要自然流畅,避免生硬枯燥。
推行“五步三查学案”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练习是主线、能力是方向。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总之,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始终驾驭课堂,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与注释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捷)教育出版社1999.
[2]赵宪宇.教育的觉醒.新华出版社2011.
[3]刘堃.与新课改一起成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