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感知为起点,在生活中逐渐习得的。没有生活的积累,体验感悟便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在阅读教学中,要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实践活动,用感悟去连接课文与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
一、让学生观察生活,扩大视野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二、再现生活,陶冶情感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体验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之前,我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家里一个月的用水量,学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逢年过节班级同学收到的贺卡数,自己亲眼目睹的浪费现象、破坏现象……课上,同学们激动地宣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小云雀看见的现象启发了我们,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存在着这么多不利于环保、危害自己的事情。于是全班同学一致决定,向社会发出公开倡议:“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他们实现了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
五、作业的布置注重生活化的扩展
除了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作业外,我还设计了社会化、生活化的练习。如学了诗歌《墨梅》,让学生根据古诗描写的意境自己作画学习《七律 长征》一课,布置了“网络”的作业,这样一来便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这些新颖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的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寓语文教育与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育与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