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国家提出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扶贫攻坚措施,充分显示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能扶志,是最具有持续效力,也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精准扶贫举措。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学校如何抓好教学工作,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意见建议:
一、要清醒认识到教育精准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重大意义
我们的学校教师,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教育精准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重大意义。有认识、才有目标;有目标、才会做工作。叮嘱教师们思想上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可以说,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扶贫攻坚就是要克服教育这块"短板"。教育扶贫说普通一点就是,通过受教育使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会做人、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健康生活,为贫困家庭实现脱贫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要实施精准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如何实施精准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方高寒山区的农村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也较低,"教师们自己对外界了解得也很少,很多知识,教师都不太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教给学生",乡村教师师资质量提高也是迫在眉睫之事,首先在本县区内应该分阶段建立校际之间强校带弱校的"对口帮扶"机制或者"城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来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其次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到高寒山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加强培训现有的在校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应该采取脱产培训、假期培训、专题培训、校本培训等多形式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资源助推互联网+"双师教学"模式
我们很多贫困山村学校的课程是比较少的,没有音乐、美术、英语、体育等课程,或者开了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来教这些课程。应该加快建设"双师教学"模式的远程授课的网络平台,利用信息远程技术,可以将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传送到贫困乡村学校中去,从而提高乡村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公平。
(三)强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交流工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我们很多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接触新鲜事物少、信息不灵、眼界不宽、思想封闭,对孩子教育容易出现极端。不重视教育,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上学没用,所以很少让孩子到学校去上学。我的建议是校方要经常开展家访活动、召开学生家长会、树立群众身边的模范典型家长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逐步开导来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针对学生家庭个体差异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
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对接能力。紧密贴近本地主导产业开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地产业人才。加大技能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将接收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实习纳入企业的精准扶贫攻坚计划,研究实行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9+3学生报考本地事业单位的可能性,推荐其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根据各个学生家庭贫困情况, 教育部门要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对家庭具备劳动力,却因缺乏技术技能或者产业知识的贫困户,组织农技校和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实施"一对一"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帮助其结合自身兴趣和环境资源特点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能,通过项目快速脱贫致富。对因残疾致贫的贫困户,采取"职特一体"式教育,可以根据残疾类型和程度不同,采取融入职业学校专业学习、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联合送教到家庭等形式,助其自理自立。对在不适合居住地居住的贫困户,深入家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尤其要通过实际易地搬迁脱贫案例,引导其认识和把握改变处境的办法。对超生子女众多的贫困户,用好义务教育"兜底"政策,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用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和现代化观念影响其父母,从而带动家庭整体脱贫。在陈规陋习泛滥的贫困地区,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发挥乡村学校的基本阵地作用,整合文化宣传力量,破除陈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