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优化课堂教学 展现教学创新

优化课堂教学 展现教学创新

作 者:闵安忠 (湖南省常徳市朗州高级中学 415100)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热点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创新教育,可以从七方面进行实施。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创造 ;创新意识

正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教师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新课标下必须回答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和发展,高考模式不断改进,高考命题的方向也不断变化,创新题型的考查力度明显加大。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作为"授业"和"解惑"者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如果教师能把自己的学识与所教的内容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注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活动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轻松自然地获取新知识。笔者认为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从七方面实施创新教育。
一、 注重激发数学兴趣, 让学生在好奇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材料的兴趣"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从数学素材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讲解"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 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 "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 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 通过讲解中国电脑体育彩票获奖面的大小激起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进而形成创新的意识。
二、 设计再创造之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究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例如,关于诱导公式(二) 的教学设计
(1) 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sin60°( 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为证明作铺垫) 。
(2) 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 sin240°=- sin60°、sin(180°+α)=- sinα(α为锐角) 。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α)=- sinα(α∈R) 。
(3) 引导学生验证。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肯定后, 要他们看教材, 进行比较, 并展开讨论, 获得对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三、 选择适当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向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如,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 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作出教学设计, 并由学生独立探索。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 有的同学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仅凭直觉; 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 作图正确, 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 函数性质不教自明。
四、讲究解题教学技巧, 让学生在解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①一题多解
在解题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思路跟教材一致,跟教师一致,而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cotα=m ( m≠0) 求cosα。"学生先后找出四种思路, 他们思维活跃, 一题多解, 竞相发言, 课堂高潮迭起。
②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另辟蹊径, 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 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 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解, 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例如,{an} 为等比数列, a8=8, a10=16, 求a20。
    当大多数学生还在求a1时, 一个学生就举手了。其解答过程是: 由a8=a1 ,q7=8, a10=a1q9=16, 得q2=2,a20=a1q9q10=16(q2)5=512。这种速算很有新意。
③开放性问题
例如,在△ABC中, ∠ACB=90°, CD⊥AB, 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 思维是开放的。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15种结论。
五、利用学生质疑问惑, 让学生在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敢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民主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开放、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笔者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 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给他们展现创新能力的机会。
六、 创造和谐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愉悦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做到: ①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 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 心情舒畅, 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七、 发挥学科之外作用, 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学习和实践, 为不同学习水平、爱好、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展现创新能力的空间。爱好物理的学生考虑着怎样用数学来找出"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几片最好? " "跳伞时开伞的最晚时间是如何决定的? " 爱好计算机的学生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找到了数学模型并编出了程序。学习委员还为全班的同学建立了"学习相对成绩的管理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搬家时大衣柜是否能通过楼道? 阳台怎么封才能省材料? 有奖明信片值得买吗? 大西瓜和小西瓜哪个瓤占的比例大? 自行车胎再补合算吗? 所有这些都成为学生们用数学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看似平凡单调的数学教学中也有探索、创新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但它常常需要教师和学生用心灵去感悟, 用智慧去揭示, 用毅力去承载。让我们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做起, 这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欣,高中阶段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年第6期
[2]陆开扬,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学数学杂志, 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