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意义巨大。然而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存在极强的小学化教育问题,幼儿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因此难有保障。本文围绕“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治理”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改良、发展我国幼儿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应试教育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存在即为合理”,也因此,屡禁不止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必然有其合理性。通过深入研究幼儿教育小学化,可以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点原因:
1.1教育衔接不当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听起来是为了让儿童更好的学习小学知识,但是实际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向小学教育靠拢的作用,相反的还阻碍了儿童正常的小学学习生活,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中间存在一个过度教育阶段,具体来说,也就是大班的下学期。在该阶段,幼儿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小学教育思想,以防止幼儿进入小学学习阶段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实况而言,很多幼儿教育的始末都由一个教育者负责,也因此,教育者将一个班级从小班带到大班,送走一批学生之后重新带小班,并以次模式循环往复,很多教育者在送走大班学生之后随即带小班,角色转换过快,教师难以适应,以至于小班教育存在严重的小学化问题。
1.2家长期望过高
中国家长普遍怀有较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也因此,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要求较高。高的期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鞭策学生成才,但是有些家长在设置期望时并不去注重现实,很多家长给孩子设置了极高的期望,对孩子非常苛求,以至于很多幼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投身进小学知识学习当中。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给自己“争面子”,盲目与其他家长攀比,逼迫儿童学习,不仅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更使得幼儿不得不肩负起不符合智力发展以及自己难以适应的学习压力,进而过早的产生厌学情绪。
1.3入学年龄差异
在综合分析了幼儿心智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等等因素之后,我国将幼儿入学年龄规定在七岁,但由于各个地方政策不一,很多地方对入学年龄管束不严,以至于很多五、六岁的儿童就已经进入学校。入学儿童年龄过小以及学生年龄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1.4应试教育弊病
传统教育理念在我国盛行了千百年,而伴随着传统教育模式产生的应试教育思想主导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教育者为了提高幼儿的成绩,向幼儿大量的灌输知识;家长为了幼儿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不遗余力”的将幼儿送进补习班;而幼儿为了不辜负教师、家长的期望,不得已,只能按照教师、家长的指导,投身进小学知识学习。
二、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需要克服的阻碍
2.1幼儿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与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相比,幼儿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幼儿教育者的薪资待遇水平与中、小学教育者的薪资待遇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也因此幼儿园难以吸纳具备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力量,以至于幼儿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此外,很多幼儿教育者并非专业的幼儿教育者,这类教育人员在落实幼儿教育过程中没有爱心,也没有耐心,在落实幼儿教育时也常常会导致教育小学化问题发生。
2.2缺乏合理的政策指导
国家的法律政策是标准化幼儿教育的强大保证,然而就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而言,国家政策方面还没有完善的幼儿教育指导,而这无疑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的一大原因。学前教育被社会各界推向市场,幼儿园为了迎合市场、降低成本,极容易聘请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影响幼儿教育质量,更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策略
3.1提高师资力量
解决教育衔接问题的最好办法应该是打破循环带班教育模式,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幼儿教育实况而言,此举并不现实。也因此,想要解决过渡衔接问题,只能从教师方面入手,幼儿园方面应该不断的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要帮助教师培养出及时转换角色的能力,以避免教师教育存在较强的小学教育倾向。这一办法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大型城市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幼儿园方面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取经”,在优化自身教育素质的同时,创新幼儿教育方法。
3.2提高家长思想认识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合理的引导能够使学生健康茁壮发展,也因此,家长应该积极与教育者沟通,做好“家长的工作”。首先,科学地为孩子制定发展目标;其次,不盲目与其他家长攀比,要合理引导孩子学习,而不是威逼利诱孩子学习,以避免让孩子过早地产生厌学情绪。众所周知,家庭是除了学校之外的第二教育场所,如果家长们能够很好的落实上述工作,相信一定能够成为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最强大的力量。
3.3加大国家法律保护力度
国家法律政策是具备强制力、人人必须遵守的条款规定,国家方面应该积极出台政策法规,利用法律途径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促使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由于传统教育在我国已经盛行了上千年,传统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只有法律的强制力才能够改变传统观念。此外,为了保证法律政策贯彻实施,社会、家长应该积极联系起来,定期对幼儿教育进行突击检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及时的发现并阻止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发生。
四、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无疑是伤害孩子身心发展的一种现象,但是,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教育虽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却无法从源头上得到制止。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我国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教育顽症”,想要有效的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学校、社会、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都应该积极努力。幼儿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应该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肩负起学习的压力。只有让幼儿真正在学习中感知快乐,我国幼儿教育才能获得发展,我国幼儿也才能够获得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作艳. 探究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 新课程(小学),2015,(07):170-172.
[2]苏云晶.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及治理路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5(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