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德育管理的几个问题

浅谈德育管理的几个问题

作 者:邢婉平 吉林省双辽市第二中学 136400

  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21世纪社会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现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如何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德育管理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1、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当前居民学生对职工下岗的困惑、农村学生对蚕茧价格的调控,学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规范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社会主义为导向,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他们施以正确教育,防止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不至于论为鼠目寸光,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经济、文化生活己以“三个有利于”来判别,学生对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五颜六色纷繁复杂的。如何探求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给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2、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思想开放、道德取向多样化。现在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他们思想言语的独立与行动有较大的反差,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顺利时的独立性与挫折时的软弱性、依赖性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
  3、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信息化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几乎没有提前量,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内容和反馈方式又难于把握手口预测,使教育和指导指导增加了许多困难。
  二、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是德育管理的组织保证
  1、要健全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要建立权丸责任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其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在其位,行其事,当前学校的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就是一个完整配套的德育组织系统,它既有决策指挥层,又有具体的执行层,职责范围明确合理,较适合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新特点的要求、能接德育规律办事。
  2、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管理方法。
  (1)是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它可以直接组织指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2)是可采取动机激励法,设置大、中、小、远,中、近具体目标,激发师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广泛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要让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3)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办法,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实施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驾驭,要引导学生开展行为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构建德育网络是德育管理的必要手段
  1、构建校内德育网络。(1)从各学科特点出发,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结合点”找得好,学生爱听,育人也就落到实处(2)在各教学环节中注意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3)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育活动和各科教育得到有机结合,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从而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2、建立校外德育网络。要建立社区德育委员会,它是各行各业进行德育工作的横向联合网络,可以发挥各行各业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它成员广、范围大、增强了社会的可控性,目前可建立学校、文化教育、公检法德育协调委员会,聘请文体副校长、法制副校长。成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构建德育网络可以是区域型、网络型、辐射型、共建型、联办型,也可以是学校——家庭网络;普法治安网络,社会学校联合体;社会实践网络;与论导向网络:学生闲暇教育网络。
  当前学校德育效果欠佳,只有看清当前的德育形势,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构建为德育网络,首先或者说关键的一步是实现“内化”,即个体把一定思想道德纳入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体系中,真正理解它的社会意义,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具有自主性,成为支配、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通过合理的行为方式转化为道德行为,作用于社会生活,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