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化形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十分广阔的舞台。然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仍然存在内涵不足、创新不够、参与面不广等问题,阻碍了校园文化活动 “载体”功能和“舞台”作用的有效实现。本文以系统的观点,从供、需两个方面,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活动 优化路径
一、引 言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得知: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在基本内涵、多重功能、面临困境和基本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本文的构思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的界定上,缺乏对高校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期望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如果仅将学生看作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参与者,则只能称为“学生文化活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本文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是校园文化活动中所有利益相关者,其创新也是学校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劳动的成果。基于此,本文从供、需两个方面,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进行初步探讨。
二、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一)活动统筹度不高
不少校园文化活动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表面上看来,校园文化活动经常有,但这种“虚假繁荣”表面上是活动的重复开展、资源的浪费和参与的疲乏,背后则是指导部门统筹不够、主办单位缺乏沟通不足。这种“虚假繁荣”甚至有些过于频繁和活跃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组织,随意性较强、形式化严重,为了活动本身而活动,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熏染陶冶功能。
(二)供需契合性不高
从活动类型看,娱乐类、体育类、讲座类、公益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占较大比重,学术科研性、技能提升性、实践体验性活动偏少,形式化严重,缺乏感染力、吸引力,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环境,没有把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去,没有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供需契合度不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吸引不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功能,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文化启迪和实践育人功能。
(三)学生参与面不高
有调查显示,“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有17.7%的同学表示经常参加,58.3%的只是偶尔参加,10.2%的没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还有13.7%的学生想参加,但是觉得没有实力”。概括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在20%左右,“二八现象”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在不少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幕后工作人员”和“台上表演者”往往都是“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挑选出来的,这种选拔既体现在活动本身对优秀表演者的选择也体现在为比赛服务、充当一定组织者角色的学生干部的选拔上,因此,台前和幕后这少有的几个人对于数量庞大的上万名学生而言,显然是少数中的又少数,即参与面不高、入选率不高。学生参与面过低,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几乎成了组织者的自娱自乐,无论是从思想教育方面,还是从提高锻炼学生能力方面,效果都大打折扣。
三、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因素分析
(一)高校内涵发展驱动
高校内涵式的发展方向是以质量为核心,追求自身的特色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切实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综合考虑历史使命、民族重任、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等基本因素,不断优化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更好担负“以文化人”重要功能、更加成为大学内涵和大学精神的有效折射,才能显示其独特的育人魅力。
(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出现多维度性,不仅提高了人才的评价标准也使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加之,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自身个体性和主观性的关注不断加强。这无疑给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敲响了警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该要思考创新、提升与优化,增强活动的情景导向和潜移默化作用。
(三)传播媒介多样推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QQ 空间、贴吧等新媒介逐步成为大学生沟通和交往的常用方式,新媒体技术也进一步为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了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互动更加成为可能,也成为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面的重要途径,传播媒介多样化提高了传播速度,为扩大辐射面提供了可能,促使着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提升。
四、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路径分析
(一)重视顶层设计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文化性,还要重视大学生受众的成长需求和接受习惯,因此,顶层设计显得极为重要。优化顶层设计就是要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把握好方向、确定准目标、设计好内容、选择好路径,使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大学校园,服务全体师生,切实发挥活动育人、彰显校园文化特色的作用。
(二)重视外围保障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环境的优化。尝试建立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和师生参与的评价机制,从学分获取与奖励上,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从学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上,保证活动开展所需的场地、经费和技术指导等“软”、“硬”条件,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三)重视实施开展
校园文化活动涉及面广、承接性强,实施开展是其功能是否有效发挥的关键。组织者要树立科学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视为整体工作不断推进,在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协调管理,在活动宣传、实施和总结上动脑筋,在人员调用、媒介选取和后续推广上花工夫,使活动的意义、效率和价值的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成立,王立仁.人本关照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刘森,徐海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3]姜涛.顶层设计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9).
[4]侯丹丹.浅析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5]李发武.探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7).
[6]于洪卫,王东强.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效校园文化活动创新驱动机理研究[J].河北社会科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