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哲学博士张竞生,他的成就不限于哲学方面,在教育改革方面,他亦有独特的贡献。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张竞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改革活动,具体有:金山中学的教育改革、在家乡饶平举办职业教育、提倡启发式教学以及性教育等。分析、探讨张竞生在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时代局限性,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张竞生;教育改革;启示
张竞生(1888—1970)广东饶平人。他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作为哲学博士,他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哲学方面,还表现在文学和教育方面。张竞生是民国第一批留洋博士,1921—192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三四十年代在粤东山区开公路、育苗圃、办农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张竞生教育改革思想,对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以及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另外,研究张竞生教育思想,对完善教育史研究理论体系,填补性教育史系统研究空白,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张竞生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初衷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不仅关注民主、科学等涉及国家制度和民族前途的公共领域话题,还非常重视与民众日常生活和生命历验密切相关的私人领域话题。这一时期主要文化背景是倡导民主和科学,追求个性解放,批判腐朽的封建文化,向往“西化”。张竞生教育改革思想在文化界掀起波澜的时期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遗风流韵发挥其影响之际。
张竞生是20世纪初中国性教育的先驱,他忧国忧民,提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新观点。张竞生生育观不仅对传统生育观具有颠覆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张竞生的生育思想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势,顺应了妇女解放的潮流。他的这些主张对改变中国传统观念和习俗对妇女进入婚姻生活以后,无法选择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生育的工具而备受束缚的境地,有积极意义。张竞生这些思想是五四时期思想前卫的一些知识分子探索中国社会进步途径的一个方面,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进步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故此,在张离世四十余年后的今天,学界已公允地将“中国第一性学家”、“中国计划生育首倡者”等称号冠在了他的头上。
张竞生实行教学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普及教育,提倡男女同校。张氏这些主张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走治愚与治穷相结合的救国之路,无疑具有其历史价值;另外,张竞生主张,学校教育要德、智、体并重。这些见解与现代科学的教育观相一致,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张竞生深入农村,关心农民疾苦,开启民智,举办学校,进行职业教育。他这种振兴家乡经济的新实业思路,对于拯救当年被官僚践踏得破败不堪的地方经济也具有重要价值。张氏的职业教育思想,并没有随着时间远去而过时,他的一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改革,重视、普及职业教育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张竞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张竞生的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体现在在潮州金山中学的教育改革、性教育思想与实践、提倡启发式教学、在自己的故乡饶平兴办学校、提倡职业教育和主张教育权独立等。
2.1在潮州金山中学的教育改革
2.1.1改变重文轻理的现状
在张竞生看来,潮州金中历来重文轻理的传统是不合时代潮流的,必须进行改革。为此,他特地引一些接受过西方现代科学教育的教师,并让高年级的数理化科学使用外语课本,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他大量补充各科需用的教学标本,其中包括一只海龟和一具牛骨骼,只要各科需要用到的他都尽量满足。”【1】上述之类的举措使重文轻理的传统在金中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2.1.2开男女同校的先例
作为最早到欧美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张竞生一直反对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德智体并重。他以校长的名义向潮州所属的九个县发出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的公告。这一年金山中学通过考试,最终录取了8名女学生进入金山中学,而这八位女学生成为潮汕乃至广东地区最早接受教育的女性,为广东中学男女同校开了先例。
2.1.3整顿学校风纪
金山中学当时作为潮州最高学府,学生来自各县。他们有的住在在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试馆,有的寄亲投友,有的租用民房。这些离家的青年,在当时一些不良社会习气的浸染之下,有些人难免有行为不检的,对于学校的声誉及学生的学业都有不好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张竞生就挑选曾任教过军事学校的两位老师共同负责整顿学校风纪,并重新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管教学生。张竞生本人也时常执行检查,校纪校风自此得到了很好的转变。
2.1.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当时的金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随便听别人讲课是不礼貌的。张竞生觉得这一规矩是不合时宜的,便破除这规矩。他经常到各班听课,及时纠正一些教师在讲课时的错误。在休息时间,他常到学生比较多的地方,讲述西方的风土人情或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久而久之,他站立的地方便成为临时的露天课堂。他这种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教学,秉承了欧美发达国家学校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可谓是大胆创新。
2.1.5清理学校资产
金山中学本来是地方学校,校产丰厚。但由于校方管理不力以及与奸商勾结,从中渔利,金中经费吃紧。历任校长因惧怕恶势力,不敢出面整顿。张竞生不畏强势,在任职期间,大力彻查和整顿校产,并排除阻力与租户签订合乎市价的新合同,为学校资产的良性发展壮大作出重大贡献。
2.2性教育思想与实践
2.2.1提倡节育
张竞生于1920年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便向当时的广东省长兼督军陈炯明建议实行避孕节育,限制人口增长,但在当时没有得到响应,反称人说成是“神经病”。但张竞生不气馁。他认为,人口过多不利于甚至“妨碍于国力之增大” [2]优生节育是挽救国家命运的需要,是改良种族的需要,是解放妇女的需要,是追求美的社会的需要。[3]
如何达到优生节育,张竞生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案。如,倡导设立“避孕局”,向大众普及避孕知识。他设想通过注射“避孕注射浆”的方式控制人口。[4]张竞生还提倡晚婚,婚前体检等方式达到优生目的。张竞生还建议:“当一个地方上如超过所预定的生产额时,则当大大奖励不生产的妇女。” [4]张竞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奖励少生的建议在今天已被我国实行了。
2.2.2爱情定则大讨论
1923年,由张竞生引发了关于“爱情定则”的大讨论,由此,他的性教育和性观念也引起知识界的注意。1922年北大教授谭熙鸿与妻妹陈淑君女士同居一事引起媒体非议,张竞生关注这一事件,并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的研究》,为谭熙鸿与陈淑君开脱。在文章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爱情四定则”:爱情是有条件的、爱情是可以比较的、爱情是可以变迁的和夫妻为朋友的一种。[5]此文刊发表后,包括梁启超、鲁迅、孙伏园等知名人士在内的60多位读者对爱情观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的讨论,最终以张竞生在《晨报副刊》发表《答复“爱情定则的讨论” 》这篇公开答辩告终。这场大讨论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接受西方思想的、开放的年轻知识分子与固守传统观念的学者在爱情问题上的分歧与纷争。
2.2.3组织性育社、优种社等社团,成立“风俗调查会”。
张竞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举办了“审美学社”、“壮游旅行团”、“性育社”和“优种社”,宣传并实践他的思想主张。[6]另外张竞生于1923年在北京大学设立“风俗调查会”,开创“风俗学”课程。同年,张竞生拟定了“风俗调查表”,这是国内首份规范化的科学调查研究表格。
2.2.4出版刊物,翻译著作
1924年张竞生撰写了《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部代表作,提出了新女性中心论、情人制、性教育、节制生育等思想。为推动性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张竞生于1925年寒假在《京报副刊》刊登了《一个寒假的最好消遣法》的征稿启事,启事发出后,来稿非常踊跃。张竞生从200多篇来稿当中选出了7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上序言和按语编成了《性史》第一集。这本书刚出版后,很受欢迎,出版4个月后却在天津被禁止,原因是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怒斥该书,说“诲淫之书,以此为最,青年阅之,为害之烈,不啻洪水猛兽”。不法书商为谋取钱财,以张竞生的名义出版“黄色书籍”,给张竞生的声誉带来了消极影响。此后,张竞生离开北京后在上海开办了“美的书店”,出版发行了“美的丛书”、“性欲丛谈”并主持翻译霭理士的性心理学著作,编成《霭理士女性小丛书》,继续传播他的思想主张。
2.3张竞生在饶平的教育改革
2.3.1改建私塾为“启新学校”
1933年,张竞生回到了家乡饶平童年读书的张氏大宗祠。多年过去了,这所私塾的课程还是很单调,设备也很简陋,只有少数人在这边就学。为此,张竞生请来张姓五个村的族长到祠堂商量开新学校的事宜,在他的提议下,决定将私塾定名为“启新学校”,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7]
2.3.2倡导新式教育
和在潮州金中进行的改革一样,他在“启新学校”也主张男女享有相同的教育权,学校不仅要招收男生,也得招收女生,并且女生免收学费。他还聘请了两位年轻打扮新潮的女教师,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此外,张竞生还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开设了体操课和游泳课,并提倡男女生都可以到河里游泳。[8]关于学校的招聘和日常的校务处理事宜,张竞生建议选出几位德高望重的乡绅来轮流担任校董,负责相关事宜。【7】
2.4兴办学校,进行职业教育
张竞生在其代表作《美的社会组织法》中提倡设立职业学校,对厨夫、车夫、保姆、听差等社会视为低贱的职业者进行培训,使其“用力少而收效大”,并且“做事者具有兴趣而减少其劳苦”;此外,张竞生认为不具有文化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农民,没有出路。张竞生决定创办饶平农业职业学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指导农民用科学的方法种田;此外,通过办农校来培养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愚昧和贫困。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读书条件,1936年,他在故乡大榕铺村创建并命名了维新学校。1952年,当时饶平教育界非常有名的王振声和他的夫人黄娴君还曾应张竞生邀请到这所学校任教。[9]
1941年,张竞生在浮山创办了全国较早的农业职业学校——饶平县农业职业学校。饶平农业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设包括普通科和专业科,教学形式则有课堂教学、课外实习、纪念周和展览会。在办学期间,张竞生四处罗致人才,聘请了许多有影响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师和管理人员。
张竞生办农业职校是为了培育出农业和林业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去农业推广站、学校和水利局等部门。同时,农业学校的老师在当地指导农业生产及怎样防治病虫害等。张竞生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10】
2.5教育权独立
张竞生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提出,教育权应当独立,也就是说应当使教育权与政权分离。张竞生认为教育权要与政权分离,这样才免使神圣的教育为国家主义宣传的利器,免使一般外行人操纵教育以贻害人民。[11] 那么,如何使教育权和政权分离独立呢?他认为:“一是从教育行政系统的组织做起。各省教育厅当直接同属于中央的教育部,一切人选及事物不准省长干涉……二是上头所说的如不能做到则应由一班在教育界有权威者组织一个全国教育独立社……联络各处的学界为一气以与当地的势力相抵抗。”【4】教育权与政权分离能有效防止教育领域里滋生腐败,从当今中国教育领域现实看,张竞生这一观点是具有一定的道理。
三、评析张竞生的教育改革
3.1张竞生教育改革的价值
3.1.1在性教育方面
张竞生的一生是一本生动的性教育教材。他不但主张更新性观念、倡导个性解放,而且通过出版著作、撰写论辩、课堂讲授、组织活动等形式实践着他的主张。张竞生又不仅仅是单纯的主张性解放,实际上他还非常的重视性的精神层面。他说:“我所主张的性欲不是‘天’,也不是‘人’,乃是在‘天人’之间!我于一切美的观念都是看灵肉并重的,凡是偏重灵或肉的一端的,就不免与我意见上有些差参。”[12]
正是因为重视精神和情感,所以张竞生在爱情和性关系方面有许多与传统不一致而在今天看来也是比较进步的观点。张竞生的性教育,是对传统性禁锢主义、神秘主义的颠覆。它不仅对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现代新式性伦理的构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对中国当代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建设仍不失其学理价值。
在张竞生认为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的生活,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控制人口增长,把无序自由的生育状态变为有控制、有计划的人口实践。为此,张竞生提出了晚婚、晚育、优生、少生等理论主张。
张竞生的美育思想以西方现代哲学为理论基石,融合了浪漫注意、唯美主义、性科学等先进思想,在张竞生的著作《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中得到了条分缕析的阐述,其新奇的主张,大胆的设想,立即吸引了当时许多处于彷徨苦闷中的青年。张竞生的美育思想属于中国现代美学初创时期不可忽视的建构力量,其美学思想中的精髓在当下仍然能够成为现代性精神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
3.1.2在潮州、饶平的教育改革方面
从张竞生在潮州金中开设拼音课,推广普通话,注重外语教学;实行男女同校;重视课堂教学和室外教学;整顿学校风纪;改变传统教育观,主张具象直观的教学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及在饶平兴办学校,进行职业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张竞生的教育改革思想落实到了实践,这也是他所主张的,强调理论的同时要注重实践。另外,张竞生的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可以说明张竞生是重视教育的。
重视教育、加强文化建设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强调和提倡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1.3在妇女解放方面
西方近代的性观念与性心理学对张竞生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让他觉得从此找到了研究中国问题和改造中国男女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如果没有性观念上的突破,也就不会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和“新女性中心论”;更不会出现1923年的“爱情定则”大讨论和1926年的“性史”风波。正是因为有了性科学的常识和性观念的突破,才使张竞生看到深藏于中国民众生理、心理与习俗方面的种种弊端,以及隐藏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堪忧隐患。当时中国的生育观是重量而不重质的,而张竞生认为中国社会传统的传宗接代式性观念是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压制与束缚。虽然新文化运动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机遇,但能从性科学、性文化层面深入探究中国妇女问题及社会问题的学者,毕竟还是凤毛麟角。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张竞生等激进人士的推动下,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有了实质性进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3.2张竞生教育改革的局限
张竞生的许多想法和主张都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他的设想大多成了现实,有的主张还被作为国策,写进各种法纪、法规,有的已经成为一般市民的常识。但张竞生的一些主张不是严谨、科学的逻辑推导的结论。他没有关于中国人口历史资料的考察,也没有对当代人口状况的共时性的调查、梳理,他所使用的材料只是一些经典的文学文本,或者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传记。加上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性学家,没有经济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只是凭借自己的自觉经验、生活体会和他在西欧各国游历的感受、体验以及大量的阅读来研究人口问题,所以他的著作中存在很多主观想像的成分,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在当时社会,中国大部分的人都在为生存问题忧愁时,张竞生却提出“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爱的创造”等等,这些思想与当时社会现实想去甚远。张竞生宣扬的性观念与社会的道德规范相冲突,他对性观念在人性的改造中的作用过分夸大,在传播性知识的尺度方面也缺乏适度的把握,这使他的合理性主张也受到消极影响,甚至招来骂名。
总之,张竞生是现代思想文化界的勇士,他挚爱生命,正视人生,我行我素,奔放不羁,希求为中国的脱胎换骨设计理想的社会道路。尽管他的理论存在不足,并注定了他一生必然充满悲剧色彩,但是他的天才思想和果敢的实践精神,毕竟为人们理解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心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窗,也为社会留下了一笔极富价值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黄素龙,张竞生在金中的教育改革,汕头特区晚报,2010-8-2
[2] 张竞生.人口与经济问题评议[A].张竞生文集:卷下[C].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318.
[3] 陈文联,黄娟.论张竞生的生育思想[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06期.
[4] 张竞生.美的社会组织法[A].张竞生文集:卷上[C].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190.
[5] 张竞生.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的研究[A].张竞生文集:卷上[C].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77—278.
[6] 王雪峰.教育转型之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7.
[7]张永久.民国三大文妖:张竞生 刘海粟 黎锦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77
[8]许其.张竞生的旧寨园情缘[M] .广州:作家出版社,2006.6-7
[9] 黄希,洪晓玲.探访张竞生博士创办的“维新小学”[N]. 2012-12-1 1.
[10]郑庭义,向安强,左晓丽.张竞生乡村建设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农业考古.2010(1).367
[11] 张竞生.美的社会组织法[A].张竞生文集:卷上[C].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51.
[12] 张竞生.美的人生观[A] .张竞生文集:上卷[C] .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