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感知 感觉 感悟——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得

感知 感觉 感悟——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得

作 者:冯玉兰 (四川省梓潼县文昌第一小学校 622150 )

2016年春季,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节目非常引人注目。大赛入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约占四成,七岁可爱女孩李尚荣在首场比赛中还得到了113分较好成绩。由此说明小学古诗教学非常重要。借此时机谈谈个人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三点感悟。
一、通过熟悉的环境与人物经常性了解,让学生感知我们生活在古诗所反映的时空中
对小学生来说,古诗简洁,但内容比较深奥,字、词、句的意思不容易读懂。同时由于缺乏文学和历史知识,不了解诗人的生活简历及写作背景,很难真正理解诗意。这些都让他们觉得古诗说的是别人的事,与他们无关,有时空上的差距。我在教学中就很注意拉近这个时空。如学李白的诗时就讲李白就是我们绵阳人,铁杵磨针发生在江油的青莲,写过《蜀道难》,诗中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梓潼,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绵阳科技城,李白出生地”。在讲杜甫的绝句时,还告诉学生在三台县还有个杜甫草堂,他在那里的代表作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由此认识到绵阳是诗仙、诗圣生活过的地方,李白、杜甫就是家乡人,李白、杜甫前后的诗人也就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学习古诗仅从教材中所得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经常性了解,使学生尽可能地从各种方式多种渠道得到充实和熏陶。我们还开设大课堂学习经典国学,每天的课前,全校师生进入紧张而又生动有趣的大课堂,学唱古诗歌曲,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另外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我每学期都发动学生制作国学经典手抄报、写国学经典读后感,并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制成展版进行展示。这些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对古诗的学习热情。
二、通过诵读与吟唱,让学生感觉古诗的音韵美
《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诵读古典诗文就是语文教育最伟大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读诗”是一条最可行最基础的途径。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古诗时,就采取了多种形式地读,如: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教师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读,并指导学生对情感明快的诗,读的时候应当语调高昂、轻松,语速轻快。对感情抑郁、悲愤的诗,读的时候应当语调低沉、钝重,语速较慢。如在教授陆游的《示儿》时,我就采取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首先,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其次,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再次,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通过我这样的引导,学生会读出诗的本意,体会诗人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时,经常让大家唱《锄禾》,提醒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不要浪费。早上我们大家常常一起唱《长歌行》,学会惜时,警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通过故事的感染力,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足以可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以故事导入式来学古诗。
我曾绘声绘色的描述了这样一候场景: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恰好是二月早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杨柳低垂轻拂堤岸沉醉在烟雾之中,好似柳树姑娘在听美妙的音乐。乡间孩童放学回来赶紧去开阔的场地,那里空气清新,小草嫩嫩的,小花好似也笑了,大地也仿佛有了呼吸,大树像一把很大很大的绿伞,为我们遮住那强烈的阳光,太阳公公也不辞劳苦的工作着。借着东风的欢声笑语愉快的放着那美丽的风筝。小朋友们开朗的奔跑着,忘记了烦恼。
学生立即在课本上找到了《村居》。
我讲了孟郊的一个生活片断:
在唐朝德宗年间,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孟郊当上了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四十六岁才中了进士,时至五十岁才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学生们马上就知道了要学《游子吟》。在学习时大家很快找到了关键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与学生教学互动中深深地感悟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对孔子所说的学诗七大益处有了较好的认识。
作者简介
冯玉兰系四川省骨干教师、绵阳市小学语文学会会员、梓潼县文昌第一小学校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