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浅析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作 者: 张立宏 (河北省承德县第二小学 067400)

摘   要: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学而不思”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一方面,文本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以及感情;另一方面,学生缺失自我阅读能力。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学生不仅缺乏对文本的质疑能力,同时还在本文中失去了自我,没有主见。从本质而言,学习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夯实基础的过程。所以,质疑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现在,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培养;

一、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学贵有思,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确,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才能培养大家所公认的创新能力。然而,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们好问的天性泯灭了,甚至不会发问了。试想一个不会发现问题,不懂质疑的人,又怎么会有创新。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要靠这一代代的孩子的,而让没有创新的人去建设祖国,那中华民族的命运是可以想像的,也是令人担忧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古人说的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质疑是创新的先导,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有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害怕学生的奇思妙想,而应从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学的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为解疑而付诸努力,从而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激发质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叶老先生说过:“要使儿童经常有求知识的动机,需要根据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想方法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们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有了兴趣,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萌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以便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知活动。同时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变灌输为诱导,变恭听为质疑,变接受为探索,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质疑的乐趣,增强创新意识。
三、传授质疑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引导针对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高度浓缩,透过课题,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把握了课题,也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此,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是学好课文的第一步。
2.引导读文质疑
2.1.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如果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重点词句就是文章的心脏,抓住重点词句质疑,就等于抓住了一篇文章的命脉,能使学生更迅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文中的“不约而同”一词是理解课文的重点,透过这个词,可以感受到首都人民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对总理的逝世感到无比的悲痛与不舍的感情。于是我引导学生对这个词发问,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望总理的灵车?这时我一脸赞同地说:“同学们,你们提的这个问题也正是老师想知道的。那我们来比比,看哪组先帮老师找出答案,好不好?”于是好胜的孩子们个个不甘示弱,读书、划词句、发表见解,讨论得异常激烈。就这样,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文中所表达的感情,还培养了能力。
2.2抓住重点段落质疑
许多课文都是围绕一个意思,一个段落展开描写的,尤其是小学课文,总分式、分总式的课文最多。对于这样的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质疑,再学文释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对小兴安岭的印象,学生立刻找到了最后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物产丰富,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时我顺势问他们有想知道得更深的吗?他们在我的提示下自然会质疑:“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究竟怎样诱人?它有那些丰富的物产?为什么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等。这时我告诉他们答案课文中都能找到,要求大家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读懂它,读好它,等会儿比比谁说得明白,读得优美。同学们立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着课文,不时还传来阵阵讨论声,评价声。就这样,一堂繁琐的讲读课变成了学生的自由演说课,既改变了教学时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现象,又训练了学习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2.3引导课后质疑
课后的空间是广阔的,所以在学完一篇课文后,一定要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启发学生质疑,提出还有疑惑的问题。这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独特的疑问或是更成熟的问题,激活大家去更深入地探索研究更多的知识。如有位学生在《黄继光》一文中提出疑虑:摧毁火力点有许多方法,黄继光为什么一定要用“用胸膛堵枪口”的方法摧毁火力点?他这样牺牲太不值得。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于是我再次组织学生回到课文中读文讨论: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的?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黄继光用胸膛堵枪口是因为时间紧急,不容他另想他法,更深刻地体会到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质疑的一些肤浅的见解。当然,质疑的方法很多,比如还可引导学生针对插图质疑、捕捉空白处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对同伴、老师的发言大胆提出不同见解等等。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敢于质疑,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这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创新能力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课堂上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吧。让孩子们通过质疑问难这个摇篮,培养创新的精神,增强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雷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 周慧霞.《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