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对县级职业高级中学的办学模式及

对县级职业高级中学的办学模式及

作 者:吴传富 (1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教师进修学校 2职业高级中学 674800)

有幸到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培训学习,参加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研讨会,参观了北京电气化学校、交职院海淀校区的实习实训车间,听了陈东老师、马树超教授的讲座。接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许多卓有成效的办学经验,感触颇多。因而对县级职高办学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经短缺的现状,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现状及原因
曾经高中瓶颈时,普高不扩招,职高学生源相对乐观,每个班多的班级70-80人,少的班级40-50人,而今却每个班二三十人,许多县级领导在恐慌,学校教师也忐忑不安,政府投入处以观望。
我们客观地分析,学生少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人口高峰期已过。
整体来讲:每年的初中毕业生明显减少,自然通过各种分流,愿到职高读书的也逐年减少,发达地区上海、江浙一带也如此。
2.普高发展。
以14万人口的华坪县为例,过去十年每年初中毕业生近3千人,县级普高只有一所,每年只招300~500人,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学历,读不了普高就让孩子读职高,而今每年初中毕业生1500~1700人,县一中扩招到700人左右,还有民办湘云高中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女子高中的招生。这样职高能招到的学生自然就减少了。
3.中专、技校的发展。
在过去国家紧缺人才时,各部门大量的自行办学,师范、技校、财校、农校、卫校、邮电等。县生源短缺时及时整合了一部分学校,明确了管辖权限和办学主体。由于多年的沉淀,遇到国家重视中职发展,借势发展了,就读中职、技校的生源多了,将初中毕业生分流了一部分。职高开班较晚,投入少,相对家底薄,缺少一定的吸引力,自然找到的学生源就少。
4.高职院校,民办教育的异军突起。
由于国家不同程度上扶强不扶弱的政策实施,高职院校为了增加生源,民办学校为了创收生存。许多学校开辟招收五年制大专,它无需再进行二次升学考,比高中毕业再读专科,明显缩短了一年的学习时间,有其优势。因此。初中毕业生中又一部分选择读五年制大专,初中毕业生自然再分流了一部分。
客观存在的诸多因素,能到县级职高的生源自然就减少。
那职高面对现状采用什么样的办学模式及教育策略发展自己呢?
二、办学模式及教育策略
(一)小班教学,促精品
本人做了大量的调查:小班已成客观事实存在并且符合当今职教。根据生源发展趋势、不求规模发展而求精益求精方向发展。中职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教才能达到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是:我会做。教学培养的是:动手能力。企业要的是:一线工人。动手能力成为基本的能力。要培养动手能力就要让学生操作。试想一个班多则有70-80人,少则40-50人,在经费投入不足的县级职高,有那么多宽的场地,有那么多设备能供学生操作吗?即使有,一个专业老师也难管理得了那么多学生操作,短暂的时间里学生也难有机会动手,教师跟不可能能手把手的教,形成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且不说一个大班的教学安全管理、设备设施的管理等,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去不不管是本地就业或去浙江、上海等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就业时,都不需考虑学到什么、也不需要学到什么、学了也用不上多少、从事的都是可替代性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职高生可做,农民工也可做。他们获取收入的方式就是马克思论证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赚起高收入。
但近年来,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更多的是需要掌握一门技能,过去出栏式的一批招进一批赶出已不适应了社会的需求。由于就业需求的变化,学校大班级的教育方式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小班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充足的时间把设备让给学生去做,教师手把手的去教,自然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样培养出来的肯定动手能力较强,是精品,进入劳动力市场,自然引起社会的关注。经济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学徒制,而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处于班级授课制。
(二)中高衔接,办特色
1.鼓励职高生参加三校生高考
中职曾大起大落,职高更不例外。职高生源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招进的学生文化基础差,社会偏见认为低分才会去读职高,受到歧视、学生自信心也不足,没有终极目标追求,从一段时间国家政策也不匹配,一次中考失败读了职高就走进了死胡同。过去许多家庭,因子女多,为缓解家庭教育支出,急于就业。如今子女少了,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往高处走,教育成为家庭的一项时尚消费,消费就有层次,就如抽烟,有人抽50元一包的,有人又只抽5、6元一包的,总有一群消费层。教育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今后自身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趋于脱贫致富奔小康,一部分家庭能承担高中以及大学教育的支出。《增广》说:“养儿不如父,我找钱干什么。养儿超过父,找钱干什么?”,许多家长甘愿自己辛苦找钱,就希望供养儿女超过父母,所谓出林笋子高过母,青出一蓝胜一蓝嘛。他们虽然认为中考落榜不能上普高考大学,也心甘情愿希望上了职高能考上大学,这也是一种教育的需求,更何况国家政策也明确,开通了三校生高考通道。不仅可参加三校生统一招考,还允许高校自主招生。经济发展的江浙及上海等地趋势已很明显,一半以上的中职生参加三校生高考,希望能在读大学。因此,职高何不顺势而为。(领导要求升学率、社会的需求‘高学历’、家长的诉求‘上大学’,高校扩招及急需生源)。
2.联合办五年制大专
五年制大专又有许多优势,一些专业早学比晚学好。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初中毕业16-17岁正处于发育,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对学前教育所必需的音乐及舞蹈的学习,比高中毕业19-20岁再学音乐及舞蹈要强得多。
从就业的角度讲,专业接触早的比专业接触晚的有许多优势,比如:心理的适应期,技能学习的熟练程度等,办五年制大专有其一定的生命力。有一批大学,有一些专业由于诸多因素申报开办了五年制大专班。五年制大专班前两年也相当于高中教育,重点是文化基础课以及基础的专业技能课程。初中毕业学生年纪小,突然走出家长视线不放心。职高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跟高职院校联合办五年制大专班,当地招生读两年,不需再参加高考,再到高校读三年,也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办法,不失一种特色办学。
(三)普及教育,做助推
目前,许多地方都实现了普九,为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已试点性的普及十二年教育。如:丽江古城区。是否所有初中毕业生都要上普高考大学呢?我看也不尽其然。
(1)学生成才存在差异。
普高教育的是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是一个正金字塔,塔尖上的仅只是15%左右少数,花了许多成本培养的少数精英,并且部分领导大力宣扬精英教育,考起一个名牌大学,师生学校都给予重奖,试想名牌大学能招多少学生?社会就业是否都只要名牌大学生的?就业也是一个正金字塔,有人统计过:60-70%的需要在一线就业,25%左右的在管理岗,5-15%的才在高层管理。
(2)科技转化存在差异。
从科技转化的角度讲:5%的人发明、开发新科技,将有30%的人在转化推广,65%的人在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它也是一个金字塔,研发者仅只是塔尖上的少数。对经济的发展,当代科技的转化运用靠塔底的大多数人。
(3)就业需求存在差异。
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看,主管、高管仅只是塔尖上的15%左右的少数人,绝大多数是基层、一线人员。而我们却花了80%的精力,培养了15%的精英(未来的研发者、高管等人才)。
(4)受教育者存在差异。
据专业人士分析:93%的人擅长于形象思维。他们学习,认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视觉、触觉感知,虽然教育可以培养改变一部分,但不是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只有7%的人擅长于抽象思维,他们的学习、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通过听、想等逻辑数量关系来认识事物。而普高精英教育方式,只有7%的人适应这种教育。职高教育可克服这一弱点,它是通过形象思维,利用视觉、触觉的感知,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先做后学,先会后教,从感性认知再到理性认知的上升。
普及十二年教育,如何正确引导合理分流读职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办好职高既提高了教育效益,也适应了人的个性需求及社会需求,对促进普及十二年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年限,起到助推的积极的作用。这也是职高存在的价值之一。
(四)合理引导,作规划
我们的教育对象存在个性差异,教育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个性差异,并根据他们的差异性,合理的引导他们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家长,包括一部分老师都是社会的盲流,他们不能根据孩子的特长,合理引导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职高教育就是要及早引导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是这个道理。
(五)立德树人,得体现
德育是个无标准的东西,只有放进日常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德比才重要。对职高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他们学习基础差,加强知识技能教育的问题,培养智商,还需培养他们的情商、意商。走出学校要能体现出积极向上,正确面对生活,适应社会的发展,从骨子里渗透出一种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六)回归原点 助成长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学历而去升学,而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要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用教育的创新践行未来的教育,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
初中毕业后的学生自然分流到同等学历的普高和职高、中职、技校就读。教育就要为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对学生来讲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走入社会就希望能发展自己,因此我们的职高教育必须回归到原点上来,要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七)理实一体,抓实效
在过去我们只管教学,不管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只需通过班级授课,学习一些文化和基础理论,即使是学点技能也是在书中学、黑板上看,纸上谈兵。随着设施设备的投入,虽然有了一定的实训条件,但还是理论和实训分开。调查显示:许多时候理论课教师只管按书本上,也不管实训是否用得上,学生只管理论学了也不管实训用不用,实训老师只管教学生做,不管为什么这样做,各吹各打,实效不强。要想集中学生注意力,抓住兴奋点,就只有动静结合才能提高效率,而最佳途径就是:理实一体化。
(八)模块教学,做中学
无论是普高教学,还是职高教学,过去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依纲执教,以课本为载体,系统按照知识的逻辑而递进组织教学。对于普高生来说它要解决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它需要系统地有逻辑关系的学习,而职高重点:“是什么”,“怎么做?”,它不一定要系统学习,只需一点一点地去做,也就是一个模块模块的完成。
尽管在做的过程中会联系到前后的知识,这自然激发学生去自学,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要用了学,动机更强。有行家说:办职业就是办专业。针对职高生教育专业的学习,使用模块教学有它的独到之处。如:学习钣金专业课,它分解为基础基础理论、车身结构、简单钢板维修、复杂钢板维修、原子灰、焊接等等一个个模块进行教学。以行动目标为导向,可以使学生单个模块进行学习和考核评价。它可提高专业学习效率。
(九)继续教育,接地气
基础教育是家门口的教育,普高教育是输出教育,只有职业教育才是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教育。
从国家宏观的角度讲,不久的将来,职业教育将作为职工的福利,将纳入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从地方的角度讲,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跟上当地产业的调整,才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职高是最接地气的技能教育培训学校。
 它可以在当地绑定上游,辐射下游。比如说,通过县扶贫办提供资金,给予授权委托,到各乡镇开展农民引导性培训,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当地产业调整服务;也可依托就业局,就业局提供资金开展就业再就业、创业培训。依托安监局由企业出资,开展企业员工安全培训,依托食品药品监督局开展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培训。上级出政策,用人单位出经费,职业高中组织开展教学。
各行各业的改革都需要创业的勇气,创业的理念,创业的方向。中职的改革必然带来中国教育的新景象,这是我们每个中职教育者肩负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