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至今,国务院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二年,在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课程管理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基于教情、学情、校情的差异,现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旧有的三级课程体系门类多、分科严、内容有交错;十几门课程占满了学生的在校时间,特长、兴趣只能周末交费学习。因此,在学校孕育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地方课程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
一、课程整合的背景
2012年的9月,张元国校长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向发展,构建适合学情的校本化教育课程。他面对3100多名学生的大学校,提出了“美在美时美刻、润在无声无息”的办学理念。以“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童年”作为“美时美刻”校本课程的主题。以“修为美”、“体育美”、“艺术美”、“创造美”四个板块为框架,开发了《我爱好习惯》、《我爱七彩屋》、《我爱玩游戏》、《我爱小发明》四门课程,与科学、美术、体育、音乐课程进行了整合,丰富了四门课程的内容和趣味性。
一期“美时美刻”校本课程的内容尽管单薄,但是已具框架和主题,开拓了福山课程开发与整合的先例,此次校本课程开发与整合的经验做法为县域课程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
2015年1月,《山东省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到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学校课程又增添了序列美、传承美两个板块,开设了22门多彩活动课程,满足学生多向发展、自主选择的需求,形成了基础拓展类课程整合、自主选择类课程整合的“美时美刻”校本课程整合框架。
“美时美刻”校本化的课程整合,不仅在国家规定课时内,达到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课堂活动还具有“课程化”、“核心素养”的味道。学生在边学边玩中,在多彩、美好的课堂活动中享受愉悦,启智健体,发展学生的特长,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能根据需求自主选课,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东华人”奠定了基础,真正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课程整合的意义
学生能在“美”的课程引领下,获得知识,开阔思维,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发挥特长;学会探究与质疑,培养创新意识;学会交往与合作,培养团队意识;体验乐趣,形成主动、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认识态度,健全人格,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
三、课程内容的整合
基础拓展类课程整合: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时数。教学内容穿插进行或独立授课。
《语文》与1-5年级的经典诵读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论语》、1—5年级的师本课程(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绘本、儿童诗、儿歌、谜语、童话故事、诗歌、散文、小说)。
另外,语文课程还与地方课程中的《经典诵读》相整合。
《数学》整合的内容有学段内知识串的整合与师本课程《数学小知识》、《生活中的数学故事》与知识点的整合。
《思想品德》与《我爱好习惯》:16个章节目录:我上学了我很自豪专心上课......勇敢自强。
《美术》与《我爱七彩屋》:8个章节目录:葫芦画、石头画......纸立体。
《体育》与《我爱玩游戏》:10个章节目录:跳方格、跳绳......翻手绳。
《科学》与《我爱小发明》:14个章节目录:发明启示台、组合式发明(一)、组合式发明(二).....发明专利篇。
综合实践与多彩活动日的22门课程整合:射箭、陶艺、剪纸、葫芦纸盘画、书法、编织、乒乓球、篮球、机器人、围棋、象棋、舞蹈、合唱、国画、管乐、二胡、快板、空竹、足球 。
课时安排:周五下午两节课集中授课。
四、课程内容的整合实施
一期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把《我爱玩游戏》、《我爱七彩屋》、《我爱小发明》、《我爱好习惯》的课程内容分别融合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课、美术课、科学和综合实践课、品德课的授课中。教师利用充裕的课堂时间组织活动,丰富课堂活动,增强趣味性,以美怡情。
二期校本课程增加了序列美、传承美两个板块,共22门多彩课程。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学习,整个级部同时开课。
以上整合课程的学习方式:目标导学→思维对话→活化演练→有效反馈→精品展示。
语文课程实行单元整体教学:单元整体导读→精品赏识→趣味阅读→口语或习作→专门阅读。
数学课程学习方式:情境创设→目标导学→合作探究→巩固应用→反馈矫正→深化拓展→总结回顾。整合后的课程评价(要与课程目标一致;200字以内)
整合的“美时美刻课程”内容丰富,富有趣味性、个性化,不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整合课程评价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关注兴趣度、参与度、合作度、成长度、尊重学生发展中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体现了学生自主选课的主动性,促成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选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多元主体评价形式和形成性的星级评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
五、整合课程的实施原则
“美时美刻”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本着“全员参与,课堂整合;边推边改,不断完善”的原则,骨干教师做好前锋引路,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全体配合,学校各项活动以“美时美刻”为主旨,扎实稳步地层层推进。做到五个明确。
1.明确内容
《我爱小游戏》与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内容整合;《我爱七彩屋》与美术课整合;《我爱小发明》与科学课、综合实践课整合;《我爱好习惯》与品德课整合。二期校本的22门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以多彩活动日的形式集中授课。语文数学基础学科实行本学科的内容整合。
二是明确课时。结合国家、地方课程的授课内容,巧妙穿插校本课程内容。保证每周有一课时的授课时间,列入课程表,教师必须按表上课。二期课程开发的22门校本课程在四年级开课,每周五下午两节课的集中活动。
担任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品德学科教学的教师,都参与“美时美刻”校本课程的实施。多彩活动日的二期校本课程采用外聘和校内兼职教师的任课方式。
3.明确教法
“美时美刻”校本课程实施主要以活动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精讲,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玩,给学生创设实践、想像、创造的空间。
四是明确效果。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度、参与度、合作度、成长度,承认和尊重学生发展中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美时美刻”校本化的整合课程,形成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学校课程特色。
六、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
1.转变了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在课程选择上,我们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发展;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自主、乐观、自信、创新的精神风貌,我校有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
2.强化了课程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开发校本课程,把课程建设的权利交给教师,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的整合、开发、建设中不断学习,深化思考,发挥着聪明才智,贡献着才学与能力,享受着专业提升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同时校本课程的研发,也极大地发挥了集体智慧。教师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促进了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提升了队伍的凝聚力和课程育人的整体实力。
3.丰富了课程资源,形成了学校课程特色
“美时美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适应了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需要。以“美”为主线,使得课程教学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学校活动与课程拓展相结合、课程文化与学校环境文化相结合,学校的方方面面开始呈现“美”的风貌:“美”的教学在课堂上展现, “美”的行为在学生身上体现,“美”的文化在校园中彰显。“美时美刻”正在成为东华小学新的课程特色。
“美时美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达了我们的预期效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我们将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反思和完善,不断地朝着“让每一名学生拥有一个美丽的童年”的目标去努力,期待让“美时美刻”校本课程带给学生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