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试论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试论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作 者:赵 威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摘   要:大学语文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大学语文教育必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设计应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有效分析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制定合理、实用的语文教学方案,合理规划,有效落实。本文将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合理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进策略

语文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所以好的语文课必须要能调动学生的听力训练、说话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现在的一些大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训练课,他们喜欢不费脑筋的课,喜欢没有作业的课,他们对“好”的课堂的评价是“像听故事一样”、“像看了一场电影一样”,这样的评价用于文学讲座尚可,用于大学语文则不可,不但不可,这简直就是课堂失败的标志,因为它没有完成听、说、读、写的教学任务。这也是大学语文课和文学欣赏课最大的区别,文学欣赏可以光是听,大学语文则一定要动手动口动脑[1]。在这方面传统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鉴,传统教育不管有多少问题,但是有一条无可非议,就是重视训练,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最终刻在学生脑子里的是课文,不是老师的课堂分析,更不是标准答案。
一、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还是比较明确的,学习热情也是非常高的,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说明大学开设语文课程的措施还是得当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前景也是很光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绝大部分学生是认可此门课程的,对此门课程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学生能够更理性,更负责的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2)学生对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认可教师也表达了由衷的敬意。(3)“教学相长”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水平。语文是和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它是时刻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的学科。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展。如何有效、便捷的把这一变迁转达给学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老师要时时刻刻更新自己的知识,接纳新的观点。与学生、与社会共同发展进步。但是,对于大学语文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有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语文和他日后要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2)有少数学生对语文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试方式还存在疑虑。(3)有极个别学生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问卷调查,说明我们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引导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大学语文教育问题的改进策略
第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同学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启发者。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进行,以及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有益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教学内容、教学主体的构建者。他要保证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吸收有益的观点和知识。正因为学生也是教学主体的有效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比如,地域情况,风俗情况、年龄情况、专业情况等等。确保教学内容适合学生,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第二,努力体现大学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具体应该怎样做呢?这主要有三个要点:(1)建议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充分、更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中。如,增加课间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做小组报告等方式。(2)合理有效的利用课外资源。如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3)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体验。当然,并不等于说恢复“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原有地位就解决了大学生精神和价值观的问题。人文精神的构建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至少在大学校园这样一所文明殿堂,在大学生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我们应紧紧把握住方向,做出正确的引导。因此人文教育就应当占据主导的位置。“大学语文”就是这种人文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其重要意义决定了它绝非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可有可无的点缀。问题在于,现今许多大学都不仅把大学语文课程视为点缀,甚至采取了根除的做法,一旦与技能专业课冲突时,牺牲的肯定是大学语文课,这种功利为先、技能至上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在一些工科性质的高职院校尤为明显。久而久之,“大学语文”渐渐失去在大学教学中的位置,人文素养教育要么以象征性方式如讲座来装饰一下,要么干脆纳入已被教育部硬性规定的思想品德课中。诚然,思想品德课具有一定的人文教育成分,但它绝不能代替“大学语文”的作用[4]。
第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我们都知道“文以载道”、“文者以明道”、“文道统一”等观点。大学语文中任何一主题单元,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里有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它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它讲究方法技巧、语言艺术,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有显著的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把认知和情意有机统一起来。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站在学术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教学个性,展示自己的思想魅力和文学艺术的禀赋,从而深刻地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多方面的价值观念[5]。
结论
大学语文就是通过对文学典籍的学习,使学生一方面了解文化历史,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有益改造。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事迹、民族风情、地理地貌、思想观念的学习,从中汲取兼容并济、虚怀若谷、锐意进取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民族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沈明煊. 论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科技经济导刊,2016,25:185-186.
[2]成立. 双创背景下加强以大学语文教师为核心的通识教师教育[J]. 语文建设,2016,30:17-18.
[3]郑正平. 大学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功能探讨[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0:51-52.
[4]吴渊. 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文化的缺失[J]. 语文建设,2016,05:7-8.
[5]汪淑双. 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 绥化学院学报,2016,0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