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小学德育教育之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德育教育中所占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在教育方法之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障碍,使小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改理念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新课改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纪之交, 中共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德育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中小学的实际出发,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走进德育课堂。
一、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端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使学校德育工作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生活的变革,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是每位德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贯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的一生都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优势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小学生已经有了道德感情,可以进行简单的道德评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长足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都日益增强,自制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是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事实说明,人的许多心理素质都是小学阶段形成的。因此小学是心理素质的奠定阶段,应该在小学德育的范涛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现状的分析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所处的领域截然不同,因此想要进行整合就必须要将学科原有的界限打破,在对两种学科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进而科学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对不同学科间进行整合的人才相对缺乏。一些学校内主要负责德育教育的教师同时也在从事行政工作,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教育方法也掌握得不多;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无从下手,缺乏教育的知识,没有专业化的指导。并且,大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育经验不足,即使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仍然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其次,现阶段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缺少环境支持。只有部分教师能够将心理健康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大部分的教师及校方领导都未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这些外界因素都干预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针对此现状,就要在长期的发展变革及强化思想教育中改进,推进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工作的实现。
三、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教育举措
3.1在课堂学习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推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渗透是较好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品德的场所。在德育教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师不仅要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品德的修养。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则有关的课程时,教师通过列举出有关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小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增长对知识的掌握。使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之中遵守交通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
3.2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想要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更好地开展,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关心其生活,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感受德育学习的快乐。如以小组、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活动等,组织和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厂”“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岗位锻炼,在相应的角色活动中自觉履行角色义务,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3.3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而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德育实践教育中,比如在教育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时,通过引导学生爱护校园植物、文明讲话、不随地吐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行为修养。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有关幸福的故事演讲比赛,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通过演讲的形式分享自身有关幸福的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勇气,消除了胆怯心理,在活动过程中增进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谊,从而实现德育教育。
结束语
在现代化教育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效率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对学生进行语言性的开导、行为上的纠正、情感方面的关爱等。然而,在小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仅采用这些方法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董宏华.心理教育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
[2]崔丽.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J].青春岁月,2013(22).
[3]邓柯.浅析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