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困惑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困惑的思考

作 者:仝丽媚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港第四小学 300450)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随之不断的进行尝试,进行创新。教师从传授者变成了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逐渐培养成了课堂的主体,不断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体验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是遇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与困惑,摆在我们教育教学前行的道路上。本文就如何解决困惑谈谈几点思考
关键字:情境;角色;探究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父母每天忙于奔波生计,而且知识文化水平低,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由于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不够,所以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他们对学习欠缺刻苦、懒于思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数学更是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感受数学的美。
一项“最能增强课程学习兴趣的方式”的调查显示,41.7%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中能不断体验到快乐与收获,29.0%的学生认为关键在于教师上课的激情和有趣生动的语言,10.6%的学生认为在于教师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师生间的互动、丰富的教学内容、适用的教学手段等能增强对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比较注重学习的体验和收获。而且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与亲身体验是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爱上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简单实例,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面对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我们应继续引用启发式教学,慢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面对水平一般的学生,可运用故事式情境,层层深入;面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得出结论。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引用不同不同的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只有恰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否则会适得其反。这样也是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常识。如果因为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全面,创设的教学情境脱离了教材的知识目标,就会影响学生的思路与思维方式,学生就很难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新知的预设与引入。
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知识点之间的距离,慢慢的改观学生对数学知识枯燥无趣的印象,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轻松。同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以外的数学乐趣所在。现在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也都是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的。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更是教师教好一节数学课的前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音视频丰富情境内容,将问题情境变得更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将多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用已有的各科知识和生活经历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段有趣的生活小故事,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创设出真实的,趣味的,有挑战的互动环节,在实际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互动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为了能更加有效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教师还要广泛学习,多思考,合理运用知识和技能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   
二、角色融入,带动学生一起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天性爱玩,喜爱看各种题材的动画片,那么生动可爱的卡通人物自然成了我课堂上常来常往的小嘉宾,我常常把喜洋洋与灰太狼,孙悟空,多啦A梦等带入课堂,并让学生来扮演他们,学生的兴趣十足,积极性很高。在教学“除法的认识”一课时,让小组的学生扮演喜洋洋来分配水果给2个小羊吃,喜洋洋拿来了6个苹果,可以怎么分配呢?学生开始小组讨论苹果的分法。如下:其中一人1个,另一人5个;其中一人2个,另一人4个;其中一人3个,另一人也3个.继而我开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以引出本课的教学新知,除法。
通过带着学生一起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可以带动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被动接纳变为主动探索,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卡通形象相融合,学生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快乐。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促进数学思考。
三、巧设探究,让学生活动丰富起来
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现阶段的任务是在开启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健全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新知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多感观参与学习活动,还能很好的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让两个学生演示题目中的两艘轮船的航行情况,或是两地出发相遇,或是同一地点出发追击等题型,在学生的演示与操作过程中,其他同学很容易就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有助于他们更直观的理解枯燥的文字,接着向全班同学提出新的题目要求:同桌合作,可选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道具和自己的学习用品,做一做、说一说、互相评一评;然后同桌之间开始活动;最后邀请学生在全班进行表演。整个游戏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思考,将教学难点行程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通过活动探究,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参与新知并思考,既掌握了行程问题的重难点,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做”中思考,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体验中获得新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不仅让是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要体验数学的价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