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教学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又富含情趣,但是真要把语文上出学科味道,还需要艺术性手法的插入与运用。几年来,我尝试将“悬念教学法”引入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激活有效思维都有很不错的效果。
悬念法又称问题教学法,它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前苏联教学专家M.A.达尼洛夫等人研究提出的。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在无法预知结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的情形时,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悬念教学法就是通过建立一种问题情景来克服课堂教学中单向传授式教学的一种方法。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设疑、探讨、研究、解疑的链状教学,承上启下,环环紧扣,将教学活动不断引向深处。同时设疑、解疑的链状教学,可以不断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浓厚、持久、稳定的兴趣。
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设悬手法很多,或引用诗词俗语、名言警句等,以其深含的蕴意,引发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或引用典故和现实生活的小故事设悬,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发学习兴趣;或采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加强文采,促人赏读。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为引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用以下故事引出课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晚年的时候,曾想找一位年轻人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在他和弟子的长期接触中,觉得弟子莫利便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他身上似乎还缺少点儿什么,于是便决定再考验考验他。有一天,他把莫利叫到面前说:“孩子,我年纪大了,所剩时日已经不多了。我希望你能帮我找一个优秀的年轻人来继承我的衣钵。这样,我的研究便能继续下去了。”
莫利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敬,对老师交代的事情也是尽心尽力地去办。他不辞劳苦地四处寻找,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带到苏格拉底面前,可苏格拉底总是不满意。
终于有一天,苏格拉底病倒了,他知道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但自己喜爱的弟子却还没有省悟过来,不禁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莫利见老师如此悲伤,满怀愧疚地说:“真对不起!我没能找到令您满意的年轻人。”
苏格拉底摇了摇头,失望地说:“孩子,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呀!”
故事从心理上引发学生想急切知道究竟的欲望:这个故事跟本节所学有什么关系?老师为什么以这则故事开题?故事到底想引我们知道什么?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渴望,联系文本,品读文章,深入领会课文主旨,并饶有兴趣地去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丰富对作者、对课文的认识,达到薄书教厚的目的。
二、巧设悬念,集中学习注意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所以,在教学上先要解决学生的注意力问题。
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上,这时如果就本节学习关联内容有目的地设疑,必然会吸引学生的直接注意, 带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发积极的定向思考,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如在教学《麋鹿》时,为集中课始注意力,先出示一则谜语:鹿马驴牛它都像,很难肯定像哪样,四种相貌集一体,说像又都不太像。猜谜游戏如同京剧中的“亮相”一样,一下子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来,起到了“爆竹鸣响”的效果。
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根据这一规律,在讲课过程中,更要巧设多个悬念,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实现课堂教学环节间的衔接,促进情感和精神真正融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半截蜡烛》一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讲完一个情节后,为进一步突出人物心理、行为活动,我设置了一个悬念情境:取出半支蜡烛点燃,学生观察之余,配以雷声、风声,顺时顺势将蜡烛吹灭,缕缕烟丝带学生再次进入文章的言语描写中去。此时无声胜有声,勿需多讲什么,气氛的渲染已为文章注入更多活的灵魂。
下课之前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涣散的时候,这时如果让悬念迭出,让课堂结尾如文章结尾一样,给人一种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如在讲解《孔子游春》时,通过一首充满优美的诗结尾“丝尽春犹在 ,烛化意更稠。 板上种桃李 ,硕果满神州。”读中感悟,大开思路,又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将学习兴趣继续保持到课外阅读中,形成贯穿一体的知识、情感、目标教学。
三、巧设悬念,激活有效思维
悬念法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启导式教学,运用悬念诱发学生的课堂思维,是加强教师表达吸引力的一种传播方式。在教师巧妙创设的启发式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激活思维,调动情感,深化理解的目的。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课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哪些“亲人”,当学生说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阿姨、外公外婆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时,我顺势启导:从血缘关系上讲,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亲人”呢?今天要学习的《再见了,亲人》一文,却把朝鲜人民称做是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到底是为什么呢?然后介绍历史背景,学生带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这一小悬念的设置,给学生树立的了一个思维情景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反诘,顺利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课中讲到小金花的故事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死去的时候她不哭,而志愿军离去的时候她却哭了呢?问题再次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自主探讨中调动积极情感,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加强对“亲人”一词的理解,更高境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老师设置悬疑,蕴含着知识和技能,犹如一团迷雾,学生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必须拨开谜团,实现对问题的探究和求索,才能满足心理需要。所以在利用悬念设置法教学时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做到难易适中,疑点突出,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同时在具体课堂教学落实时,注意采用新鲜活泼又耐人寻味的形式,有针对地布下空白,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中实现对问题的探索,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久之,学习语文也就成了学生的需要,悬念教学法的运用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