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育人有三种境界,分别是教人之境、化人之境和育人之境。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只有育人之境能够真正适应现代育人之道,因为一个人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人格品格、关键能力等是他主动发展的结果,而非教师的意愿和要求所致。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他们的成长需求,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理想,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育人之道;三种境界;主动发展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已近三十年。这期间经历了教育的多次变革,主要的趋势就是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进而走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所谓学生的核心素养,通俗地讲就是八个字: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具体说包含六大要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突出了人文关怀,着重考虑了对学生人格、品格的塑造,把育人提到了重中之重、前所未有的地位。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做了很多尝试,期间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大都关心的是课程、课堂等方面,对如何育人,如何让学生成为大写的、顶天立地的世界公民鲜有所见。就拿我校来说,我们正执著于课堂改革,也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课堂模式——“思维碰撞”课堂,其教学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但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渐进入深水区,我们发现,推动的步伐明显放慢,甚至有些倒退,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模式的深探细究上,而真正制约学生发展、课堂成效的是学生的学习品质、主动精神和意志力等,在这方面我们做得恰恰不够。“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信守规则、尊重别人、倾听合作等方面养成好的习惯,我们的课改才能真正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说起育人,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育人之道,十几年的德育工作实践告诉我:育人有三种境界,分别是教人、化人和育人。这三种境界由于理念不同,所以效果也大有不同。
下面,我借用孔子的道德黄金律来分析这三种境界。
一、“为仁由己”——教人之境。站在自身角度,直接向学生灌输道理,重视榜样示范,唯道是论。
据统计,当前近70%的育人工作者(包括班主任)仍然以说教灌输为主,以至于收效甚微,甚至苍白无力。常听有些教师抱怨,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反复讲,学生就是听不进去,然后就贴标签式地定性,这个学生不可救药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结局呢?很简单,你讲得天花乱坠,自认为对他很关心,很有用,很有说服力,但他却不领情,动辄敷衍了事,或者虚与委蛇,让人倍感无奈。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学生的想法需求及心理期待你一无所知,盲目地采用这种一厢情愿、对牛弹琴似的说服教育,实在难以触及其灵魂,唤醒其自觉性。有人说,教育就是鼓舞、激励和唤醒。笔者以为,在当今信息量泛滥的大数据时代,作为育人工作者的我们,要多研究学生,多收集信息,多积累数据,多分析资料,系统综合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追求,“攻心为上”,才能真正产生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推己及人”——化人之境。
站在学生角度,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情境,让他们体验感悟。这是当今学校德育普遍倡导的育人之道,如果我们把要给学生灌输的道理比作一把盐的话,肯定不能直接让学生吃,而是放在汤菜之中,自然渗透其体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汲取营养和教义,从而提升其人格品质及道德水平。比如,设计一些主题实践及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行。这的确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但笔者以为,这仍然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只不过换了一种让学生能乐意接受的方式而已。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仍然是按照我们的要求被动接受的,并不完全是他们的主观需求,其效果也会被打折扣。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头脑,放开他们的手脚,为他们创设主动发展、自主成长的环境。
三、“仁者爱人”——育人之境。
站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角度,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主动参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提升品格、塑造人格、关爱他人、合作共赢成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这也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的教育理念。所谓学习共同体,即在学校中构筑相互学习的同事关系、在课堂中构筑相互倾听和对话的关系,同时组织开展家长和社区参与教育、协助教师共同培育儿童的参与学习实践。比如,我校的“思维碰撞”课堂的基本载体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和班级都是学习共同体。在此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中心,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探究,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的教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合作学习体现了主体精神、合作态度、共建规则、互惠效益的教育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的学习。在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没有主动和被动的制约关系,而是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不过,应该说,在此系统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加关键。其作用就在于设计高质量、能生发深度学习的问题,通过组织有效活动,引领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维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姿态,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和真理的发布者;学生也应该改变被动应付的态度,不再是知识的容纳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身心愉悦、主动发展、自觉自省的成长平台,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倾听他人意见以及如何尊重别人等。这些美好的品格和素养都是在不知不觉、主动发展中悄然形成的,而非我们刻意去要求、监督训练而成。这恰恰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