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 者:王 辂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300230)

摘   要:古往今来,社会责任都感受到过极大的重视,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就曾提出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所以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求学生通过能力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并且关于责任意识的培养能诱发出很多问题,因而关于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着重概述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方法,用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能为国家培养出责任感强烈的人才,满足素质教育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引言
教育规划中,将服务国家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看成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首要前提,因而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也是当前需要践行的一项教育发展战略。
一、挖掘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情感因素
(一)挖掘显性课程要素
显性课程要素具有操作性和计划性的特征,也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存在形式。因而高中生物教学进程中要把社会责任感这一教育方式落实到显性课程要素中,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有心人”,细致的分析教材内容,并对克隆技术等知识点进行教学研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良好的法律伦理观。故此,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提升国家和人类繁荣的意义,并就此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隐形课程要素
隐形课程要素是一类非正式的课程要素,将书面的文本看成课程的挖掘要点,带领学生寻找课内外的教育活动。其实高中生物教学进程中社会责任感的隐形要素可分为三类:第一,课外的读物和报刊,即让学生多涉猎报刊以及相关资料,这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二,生物教师的社会责任素养,由于生物教师的社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所以要生物教师对学生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并通过教授知识感化学生,引导学生思想意识,价值理念和理性信念等,用以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这对带动学生思维发展有积极意义。第三,民主教学氛围内,课程教学中开放式教学要与合作式教学模式相统一,民主、分工、合作中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切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学生的体能素养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对家长、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生物教学史的介绍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为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为学生讲述生物科学家的成就。通过故事引入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生物知识,辅助生物课程的学习。如,讲解瓢虫色斑遗传镶嵌显性现象的时候,可以讲解其发现者唐家镇的故事,或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这些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为人生活简朴,对社会有极高的责任感。袁隆平在研究杂家水稻之时,历经种种困难,但研究过程中曾经遭遇到自然灾害,所有的实验稻田都毁于一旦,但他本着坚持不懈的精神,远到千里之外寻找野生水稻,带回实验室进行栽培,并获得突破性进展,且该项研究成果的问世,能解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然而袁隆平本身却将所有的专利和资金都上交国家,更不去参与任何商业活动,自己过着平淡的生活。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已经历经半个多世纪,其中经历种种艰辛和失败,但本人不惧怕艰难,并甘于奉献,呕心沥血中,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做出突出贡献,先生的贡献不仅属于中国,更会影响世界。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角色模拟
学生长期处于古板的知识学习中,所以对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产生反感,更喜欢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体会教学活动,因而适度的引入角色体验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意义。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体验练习,从而让高中学生处于“真实”的情感体验学习中。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这课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模拟染色体的行为,然后在角色模拟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验教材内容,并真实的感受到某个角色,进而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更为真实的感受,这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能让学生形成较为强烈的社会意识。
(二)研究性社会调研学习
社会调研以及课题研究对高中学生而言,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真实性,由于学习学习到的知识理论内容偏多,课堂学习中学生也会经常性质疑,自己学习的知识什么时候能有用武之地,因而通过研究性的社会调研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可用性。学生借助调研活动能到当地的种植基地、医院和厂矿等地方进行调查研究,探索生物学习与实际生活和生产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获取的效果要远远的比教师课堂机械式传授好的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在对应措施中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担当责任的勇气,也能让学生具有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这对引导学生能力,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有积极意义,带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目前,为提高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就应让高中学生多接触社会,并能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责任水平。
(三)讨论会、辩论会和演讲会的形式
借助讨论会、辩论会和演讲会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深化知识学习,且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运用上述方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争议或者两难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然后针对问题开展讨论,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的思考问题,并提醒学生思考讨论,评论问题。如: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带领学生辩论是否可以进行克隆人,并讨论克隆人的存在是否符合社会伦理;在学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主题演讲形式。讨论会、辩论和演讲定形式的存在让学生彼此间合作分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质中,能养成学生对集体负责的意识。
四、结束语
目前,为提升高中学生的生物课程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义不容辞,期间要求教师付出努力。且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践中借助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得各方支持,群力群策中,做齐抓共管,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真正的把学生铸造成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卢华.[浅谈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式学习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6,(02):11-12.
[2]王玲.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S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