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具有教育、激励、凝聚等功能。高中阶段班级文化建设因现实压力过大,开展情况不乐观,这就需要班主任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一是以学习为主要内容,建设求知乐学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二是以能力培养和能力展示为核心,建设竞争超越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三是以小组活动为载体,建设互助合作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全体师生创造出来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得班级成员彼此认同,相互支持,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班级文化具有教育、激励、凝聚等功能,在学生思想观念树立、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优化育人环境,强化育人阵地,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高中阶段,高考这座大山重重地压在每一个人心上。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固定线路上匆匆行走,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勤奋刷题,班级文化建设主体的热情无法被唤起;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这种硬件,“不管白猫黑猫,考上大学就是好猫”,对于班级文化建设这种软件往往重视不够,即便个别教师有心推动班级文化建设,也容易陷入“竭力倡导,无人响应”的尴尬境地。所以,作为班主任,应当要深入研究学生心态,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以学习为主要内容,建设求知乐学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就在学习上,其他的班级活动会被认为侵占时间而备受冷落。作为班主任,应该帮助他们端正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态度,明确班级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扫清障碍。当然,更应该从学生的心态入手,顺应学生的要求,在班级文化建设与高考备考中找到平衡点,求得班级文化建设与高考备考的“最大公约数”,真正让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备考,建设出求知乐学的班级文化。
比如现在高考英语有口语考试的内容,而哑巴英语、中式口音等是高中阶段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男生群体中,有的早读课几乎不开口,有的声音细如蚊蝇,有的不讲究语音语调,总是语气平平淡淡,这部分学生的口语测试成绩非常不理想。虽然笔者在班会课上大力宣传“开口说”的重要性,用李阳疯狂英语的事迹来激励他们,但还是收效甚微。于是笔者另辟蹊径,组织英语老师和全班学生开展一次英语电影配音大赛。笔者按照口语能力的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实力平均的小组,让他们自由选择电影,剪辑他们喜爱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刚开始有些口语差的学生还是感到羞涩,难以开口,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渐放松下来了,模仿配音的声音越来越大,口音也越来越准。最后在表演时,一些学生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颇有几分原作的神韵,让全场惊艳不已,可谓“楚国有鸟,三年不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而在后来的早读课上,他们终于放开了喉咙,像李阳一样肆无忌惮地读起来了,就连最后一批不开口的闷骚男也在他们的带动下发出了声音。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心理学家班图拉也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当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到“开口说”的环境建设中来,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引力场,吸引住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积极影响,最终“被环境所创造”。乐学好学的班级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由全体师生创造出来,又反过来影响每一个人,教育每一个人。班级文化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它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
二、以能力培养和能力展示为核心,建设竞争超越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的优秀人才,所以,除知识学习活动外,高中班级文化建设还应围绕能力这一核心进行。高中生正处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年纪,挑战欲极其强烈,具有把一切任务活动都视作能力验证的心理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高中生更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锻炼,如果某项活动确实给予了学生展示或锻炼能力的机会,他们还是很愿意挤出宝贵的时间参与其中。而且高中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差异性较大,能力表现的领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老师要设计一些具体的班级活动,为每个班级成员创造培养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比如在班级管理方面,过去往往是班委会包打天下,只是几个班干部“参政议政”,其他班级成员没有机会亲自参与班级管理,对班级事务的热情就不高,以致于很多活动难以开展。后来采取了班干部定期轮流上岗制度,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这样就有利于挖掘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优势。有的同学在艺术方面有特殊技能,那就把文艺节目的演出组织任务交付给他,有的同学在体育方面胜人一筹,那就让他负责组织体育比赛,至于学霸,就安排他开讲座介绍学习经验。班级的每一项活动都成了学生锻炼自己的契机和展示自己个性风采的舞台,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和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学生是班级的主体,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班主任的角色是“设计者”、“跟踪者”、“欣赏者”。首先,班主任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活动对学生能力增长的价值意义,把“能力”当做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班主任老师要特别重视对班级活动的跟踪观察,认真记录下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掌握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第三,不只是自己欣赏,更要在班内把相应的活动成果及时公示出来,让班级全体成员欣赏,这样既让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看见自己的进步,获得自我激励的美妙感受,也能让其他同学心生羡慕,萌生出追赶超越的挑战心理。此时,班主任应巧妙运用点评、鼓励等手段,强化学生的竞争超越之心,营造一种你追我赶、争当上游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以小组活动为载体,建设互助合作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这个由来已久的说法似乎在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协作互助是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的能力培养点。多人共同参与的班级活动是建设互助合作的班级文化最好的途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学会决策、分工,在组织落实中学会沟通、协作,在矛盾冲突中学会妥协、服从,自我控制,从而将互助合作的观念深深刻入思想意识里。班级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们在合作中不断增进了解,学会理解和包容,在互动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班级活动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使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找到个人在团队中的定位,进而将其升华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有效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
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建设班级文化,是适应高中阶段环境特点的必然选择。高中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很少,且散落在各个时间段,活动的空间相对固定,主要集中在教室和宿舍,不适合经常组织大型的班级活动。如拔河,三局两胜制的比赛,有的队伍刚刚热身,还没有进入状态,稀里糊涂就输了第一局,然后临场做些调整,但时间紧、人数多,沟通协调的难度大,一不小心又输掉第二局,往往是比赛结束了才进入到最佳的比赛状态,真可谓遗憾大于收获。而以小组形式开展的活动人员相对较少,信息传输直接高效,沟通交流的渠道通畅,组内分工责任明确,易于激发起全员参与的热情,互助合作的特征更加明显。
小组合作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分组。如“每日书法”活动,将全班学生按书写的美观度、清晰度、工整度分成若干小组,达到“组内有导师、书写有榜样、活动有监督、成绩有测评”的要求,使书法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互助合作中取得进步。而在另一项活动中重新分组,这样就实现了人员的相互交叉,让学生在不同的团队中与不同的小组成员交流协作,有利于形成融洽向上的心理气氛。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表明,优良的班级文化能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使班集体与学生共同成长。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学生“相差三年有代沟”,因此,班主任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在充分把握学生心态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使之成为无形而又有力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