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关系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性学科,但是由于在实际教学中有种种的因素制约了学科的发展,不得不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以及考核方式的调整五个方面提出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改革
一、《公共关系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的现状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和市场的竞争日趋的激烈以及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制度变迁,我国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近来几年的事业单位改革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是在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行政等的相关工作,不免与人打交道,《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就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在高校中开设《公共关系学》这一门课程, 既可以使学生在学校里接触到公关的相关知识,如公关策划、公关传播、公关协调、公关危机管理、公关礼仪、文书写作等知识,又可以通过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校通过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就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该能力对于学生进入社会后更为重要。然而,在现有的《公共关系学》教学中,本学科的发展还是收到种种原因的限制。
(一)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形式单一是高校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大一部分的高校教师授课还只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课堂通常索然无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通常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
(二)教学内容笼统复杂
公共关系学的课时在各个高校的课程教学计划中所占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根据笔者所了解的,基本都在32学时,这就早就了这门课所开设的就就只能是公共关系概论。而实际上“概论”这一部分内容只是公共关系学这一学科的其中一小部分内容,公共关系学中还包括了“公关礼仪”“公关实务”等方面的内容。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包含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教学内容相当笼统复杂。
(三) 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运用学科,这就要求教授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公共关系的实践技能,具备了这种综合能力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四)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现在大部分的教师还是用平时考勤加期末成绩的方式来作为学生最后的学科成绩。这样子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每堂课的出勤,但是也存在着弊端。学生虽然有出现在课堂上,但是不免会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其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没有达到。
基于上述原因公共关系学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得不到提高,致使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的不够扎实,实践经验环节又相当缺乏,因此,对于公共关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教学观念
“以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权威”等都直至至今还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以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台上教,学生应该在课堂上保持安静,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如果长期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完善教学内容
基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内容笼统复杂的这一现状,我们在提高公共关系学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的同时,还必须相应地调整完善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内容。首先,对于在教学中繁杂的内容进行归纳,使教学内容清晰易懂。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建立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良好互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特点,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该要有其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培训专业教师队伍
公共关系学的授课教师一般是由所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极少有公共关系专业科班毕业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公关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一方面,专业教研室可以组织授课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有用信息,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应该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或者让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真正地接触到公关,解决公关问题,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可以定期的举行《公关关系学》课程教师授课技能大赛,使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五)调整考核方式
当前大部分高校公共关系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沿用的传统的评分标准,即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考勤,上述已经谈过采用这一方法的弊端,在此不再赘述。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传统的这一考核方式不适用与此课程。我们应该对这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做相应的调整。
首先,应该将公共关系学的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公共关系学概论成绩,即理论成绩。另一部分为公共关系学实践成绩,即实训成绩。期中和期末成绩应该减少那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到了考试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邹晓抒.《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
[2]李静.公共关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4) :96 -97.
[3] 茹莉.非公关专业公共关系原理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作者简介:伊玫瑰(1987-),女(汉族),福建莆田人。助教,硕士,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