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同于其他思维的训练,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思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它也是每个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在实际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学完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逐渐的提高。但是数学思维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持之以恒的思维训练过程。
一、 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在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能够具有非常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关于怎样有效的刺激学生思维,已经逐渐地成为目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要根据小学生的胜利和思维特点,深入挖掘是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因素,从学生的生活需要、成长需要出发,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动力。例如,在对说在对“按比例分配”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让他们认识到这项内容的重要性,为就是为什么学习这项内容。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以小学生卖糖果为例,小明和小阳从王老师那里领了一个卖糖果的任务,一共需要卖1000块糖果,卖完了给他们一百元,结果小明卖了600块糖,小阳卖了400块,那么一百块的报酬平均分给他们合适吗?这一个例子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按比例分配”知识点上,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更深层知识的思考,激发出他们对探求分配方法的思维动力。
二、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
对于数学这门课程而言,知识点通常都比较的琐碎和复杂,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的脉络,这就需要老师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抓住起始点和转折点。
2.1帮助学生抓住数学思维的起始点
在学习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大多都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要想能够解决问题,通常都会涉及到知识的考察,前后衔接、的非常紧密,因此需要认真的分析,并逐渐地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一特点给予更多的重视,从以往的经验开始,引发学生对旧知识的联想,并将其当作思维始端。然后通过教师细致的分析,让他们能够从起始点逐渐地了解不同阶段的细节,最终达到知识体系的终点。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起点各不相同,但是教师的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从学生思维的发生点出发,去组织、串联、转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2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进行转化
由于数学这门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非常的抽象,并且复杂,因此进程会遇到一些“卡壳”的情况,同时这些情况的发生,也对他们思维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通过疏导、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在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学生疏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中的各种障碍,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卡壳”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转变“卡壳”时的思维转化。
3培养正确的学生思维方法
在训练数学思维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加强引导,让他们逐渐的学会通过转化、分析、假设等将遇到的问题一步一步地转化成数学问题,若想能够做到这一步,那么就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分析的过程、综合的过程。所谓的分析就是将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活动分解开来,学生应该掌握由问题入手,逐层解决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谓的综合就是原本松散的数学知识点联系起来,在认识当中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3.2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中强调,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而展开,逐渐的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进而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一种热爱,养成探索学习的习惯,使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要按照新课改理念和要求对现有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长期以来,在教学的时候,大部分老师依然采用以往那种教学方式,效率非常的低,这样不仅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造成逐渐的厌恶学习,并且很容易遗忘知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作为老师,需要不断地探索,认真的分析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多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同时也应当集合自身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陈翔.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14(29):87.
[2]韩翠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法[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