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普遍认识,即说话不用学,生来就会说。教师也不例外,对口语表达常持漠视、甚至轻视的态度。他们极力倡导学生多听少说、多看少说、多想少说,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丧失了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殊不知能说会道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应加强对语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迅速转变观念,放胆让学生去“说”去“道”,让其在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在具体的语言实践小学会“说”学会“道”。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角色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类。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为课堂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情或动作而暗示他人,同时,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积极的课堂气氛除了能统一学生的行动外,又能引导学生摆脱原先的学习状况,甚至具有创新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语文教材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而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体验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因为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有人说,学生一旦读书进入角色,那就会保持一种进取心态,久而久之,便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口语教学的兴趣时,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口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及口语能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认识口语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口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口语交往、工作、学习和生活。好的口才能表现一个人的良好文化素养,能提高成功的效率。对于学生来说,使用口语表达的同时就在进行思维训练。你想要使用某个词汇你就要在头脑的语言积累库中搜寻,要想把话说得巧,还要动脑筋选用表达方式和语速语调等。口齿伶俐常常被人们视聪明的表现。再者,多进行说的训练也能提高作文水平。即是说,也是在使用语言,语文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就是体现。我们常常说某人能“出口成章”,这就是说与写的统一。央视许多节目主持人之所以成为“名嘴”,除了其他的技能外,最主要的就是思维敏捷和语言表现能力强。
三、根据思维特点,发展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在教学时,一方面借助形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学生思维、想像,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少年闰土》,课文不仅描写了优美的景物、深广的情景和意境等典型环境,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刻画了闰土这个人物的今昔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少年闰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月下刺猹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敏和可爱。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想像课文所展示的意境,能在头脑中构成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学生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能顺利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比如在作文训练中,我教会学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据中心列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提纲;教学写人的作文,让学生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阅读教学中,借助重点词句,使学生领会其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同中求异,培养思维的独创力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创性,也就是想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个喻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学生谈出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有关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卡通片里对狐狸的评价。”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得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儿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一个事物,能够谈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是培养了思维的独创力。
总之,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语言与思维的统一。思维是贯穿于口语交际活动始终的,没有思维,口语交际行为就无法展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增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小学生口语的提高,关键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口语训练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口语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