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情感伴随语文教学成长

让情感伴随语文教学成长

作 者:吴 强 山东省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271200

  我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自1995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曾苦苦追寻,我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内心似乎起了变化,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淡定,除去课堂知识以外的东西,我愿意跟学生交流的越来越多,很多时候课堂好像是变成了谈心,我感觉到学生跟我越来越亲切,一种非常融洽的气氛包围着我跟我的学生们。而这种情感的交流,也让我们的心情愉悦,沉浸在教与学之中。
        人是多种感情的融合体,缺少感情营养的滋养,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吧!”这样明知故问,必要时,我还会装“傻”,故意说出自己错误的理解,以便于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
   如何使语言具有情感色彩呢?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特别重视朗读教学。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在读到菲利普证实船上那位卖牡蛎的老人就是于勒叔叔时,我惊慌的神情和紧张的语音都表现得格外夸张,目的就是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以便于更好地分析人物,效果很不错。
  三、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同时要介绍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 意对富有情感色彩素材的挖掘,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融合为一体,为之忧愁,为之激奋,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投入感情,适时添加教材以外的情感因素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打动过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为此,教师应适时添加教材以外的情感因素。例如,我在上一次作文指导课的时候,告诉学生要学会观察和积累作文素材,要学会写随笔的好习惯,给同学没讲了自己一次在街上偶然开到一个流浪汉蹲在地上出神地欣赏一幅年画的情景,我觉得很感动,就此写了一篇文章,并在黑板上投放出来让大家读了读,结果引起学生很大的反响,纷纷讨论起自己曾遇到过的类似的情形,这样,这一次的作文指导课的预期目标就达到了。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切实得到提高。教师只有在长期的积极和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才能使学生获益匪浅,也才能真正与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