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浅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作 者:薛勇明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数据采集网络平台的作用、特点和重要性,对数据采集网络平台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并就如何建设好数据采集网络平台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数据采集网络平台;高职院校 建议

数据采集网络平台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新方案的特色之一。网络平台记录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轨迹,具体展现了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适应了高职院校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转变的需要,有力地引导着高职院校向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建设。
一、数据采集网络平台的特点
        数据采集网络平台强调原始、实时、写实,本着“哪里生成、哪里填写、哪里负责”的原则,所有信息点的数据必须客观、真实,符合数据的内涵要求。
二、数据采集网络平台运作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1.改变观念,完善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对数据采集网络平台在认识上尚未形成共识,没有内化为院校的一种自觉行动。因此,学院要高度重视数据采集网络平台的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实际要求出台《网络平台管理规范》,同时应将平台数据的采集工作与部门、职工的考核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基本依据;要强化管理机构,负责网络平台的机构要采用评估期间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评估期间由评建办来统筹管理,评估后直接对学院领导负责。
        2.加强研究,掌握内涵
        目前,我省的数据采集网络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平台中一些指标内涵的界定和统计要求还需进一步明确。今年采集填报过程中,对个别采集字段内涵理解的模糊性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比如7.2开设课程表中实际课时数的统计、1.6机构设置中专兼职岗位的分配等。这些争议反映了参与数据采集的人员还需进一步对教高[2006]16号文、教高[2008]5号文进行研读,对数据采集网络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依据、平台的框架结构和字段设计的重要依据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
        3.明确权责,扎实审核
        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数据采集网络平台建议实行三级负责制,即划分为数据填报人、组织部门、业务归口部门。
要建成一个通畅的采集渠道准确来说就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分工
        网络平台采集的数据覆盖学院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内容多而繁。为了工作的有序性,要做好分工、责任到人,根据数据采集平台表格中数据的特征分别归口到相关部门负责,明确划分数据产生源头(即数据填报人)、组织部门与归口部门的三方责任。       
(2) 谁采集谁负责
        数据采集要求源头输入,保证源头生成,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原始性、真实性、实时性。数据填报人必须熟悉数据填报规则和各项注释,对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数据的采集一定要做到谁的数据谁采集、谁采集谁负责,采集的数据要有原始资料为佐证,要经得起社会、师生的考验。
        (3)扎实审核
        数据从源头采集后要经过两级的审核才能最终上交到学院数据采集小组(评建办),即数据填报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填报数据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还要负责把本部门数据提交给归口部门进行第二次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及时反馈至教学系部或各职能部门进行修改。
        4.分析数据,做好参谋
        数据采集组在完成全校数据的采集合并后要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一要和学院前一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二要和评估指标体系对比;三要和同类兄弟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院校的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写出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提交给领导审阅,为学院领导决策做依据。
三、结束语
        数据采集网络平台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学院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而采集状态数据像写日记,我们要把网络平台的建设管理常态化、长期化,让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1]刘献君 院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
[2]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Z].教高[2008]5号.
[4]何锡涛 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
[5]尚学明 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性质与功能[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6]吴士夫 浅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7]杨玉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评析[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