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2009年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技术教育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摘 要:创造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具体创造个性的人,而情感丰富和想象力强是创造个性的重要表征。审美教育一方面培养人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感受,另一方面能够培育人的丰富情感和丰富想象力,因此,审美教育具有培养人的创造个性的独特本领。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感;想象;创造个性
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创新人和发展人的历史,是人作为实践主体不断改变环境并在改变环境中提高改变环境的创造能力和创造主体的历史,并且是创造出一个个饱含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生命个体。我们的社会也因为拥有这些能够超越现实、创造未来,突破现存规范、创造先进文化的新人,而活力无限和快速发展。在个性教育特别是创造个性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普遍关注的今天,培养独立的社会活动主体或培养人的独立创造个性,已成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体现创造个性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审美教育与创造
1、审美教育是对人的创造
审美教育本身是一种以培养创造力为旨归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教会人们去感受美、认识美,而且要求人们去创造美。教育作为认识人和解放人的活动,体现了其创造性的特质,因此,教育的创造性是与审美共存的。
首先,美育的实质是对人的创造。审美教育不但给受教育者提供理解、建构人生意义的素材,而且揭示着人生存在的结构,并通过理解文化来创造和美化自己的现有物质生活条件和心灵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总是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蕴蓄着强大的思想力量,它通过对社会的不断反思而创造生活、创造文化,对后工业文明语境下的物化、商品化以及引起人文精神失落的批判而弥补着现实生活的种种缺陷,整合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生态。其次,美育的职责之一就是丰富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力,激发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特别是信息时代人类面临信息过量所带来的认知疲劳和整合负担,造成的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情感,道德与信仰的分裂与危机时,审美教育提供道德及信仰的价值意义的同时,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和认知思维疲劳,促进人脑机能的互补,借助美去诗意地理解世界,以美启真,开发人的潜力,培养人的审美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进一步的展示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探索新事物和新方法。
2、创造以美为标准
创造以美为价值标准,所以,创造是出于对美追求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创造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从创造的本质上说,创造不仅是探索新事物和新方法,表现新观念和新题材,同时创造中还包含着意义、价值和审美情感。从个体而言,创造的意义在于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人在创造活动中全面展示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使创造者乐于创造,敢于创造,并渗透着自由的创造精神,在人化、美化的对象世界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与愉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创造“劳动之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无法比拟的,这种快乐如果没有美的感觉是不可思议的,不过这里的美,并不是在于孩子有所获,而首先在于他在创造。劳动之乐是生活的美,认识到这种美,孩子就会有自尊感和克服后的自豪感。”对整个人类而言,创造是对人类自身的创造和全面发展。没有创造力的人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的人,没有创造力的社会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作为人类思想之花和创造之果的文学艺术总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比如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丑恶的批判,对故乡桑梓的深情,对山川景秀的赞美,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都会激励着人们追求理想、正义和美好的社会,向往着有意义的人生,创造着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其次,创造应符合美的规律。塔达基维奇曾指出:“艺术和诗至少具备两种基本价值,这两种基本价值都是艺术的目的,即一方面要把握真理,深入自然,发现规律,发现支配着人们行为的法则;另一方面,它要求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创造出人们设想的东西。”因此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即是审美的标准,也是创造的基本准则。人按照规律性和目的性,通过对创造活动及其创造物的观照感受人的生命之美,体验到自己创造和被创造时所美化的世界和美化的自我的喜悦和满足。同时,创造并非仅机械地遵从原则,就审美创造的形式而言,创造并非单向的遵从简练、对称和统一,而是同时要求变化、差异和多样性。在审美创造中,对称必须以变化和差异为基础,它应当体现一种动态的知觉平衡而不是实在的物理守恒,正如英国学者库克所言:“美的条件之一是对数学精确性的巧妙变动,”“完美和自然生长一样,隐含着不规则变化和微妙的差异。”这正和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要求殊途同归。因此,创造就意味着美,美与创造同在。
二、审美教育与创造个性培养
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美的能力。情感不仅是人的心理结构要素之一,也是人们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知道,人们的认知活动总是与情感活动相交织,情感在量上影响认知,在质上甚至改变认知的结构,使认知思维呈现出求异性、发散性,在某些情况下,情感甚至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认识,直接引发人的创造行为。笔者认为,情感丰富和想象力强是创造个性的重要特征。审美教育对创造个性培养的贡献即主要体现在情感和想象两个方面。比如文学艺术可以使人的情感丰富,可以使人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
1、审美教育与情感培育
文学艺术是人类的情感形式,文学艺术的真谛即在成功地表达人类的情感。人们常说,文学艺术饱含着情感,充满着想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会激起我们的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对和平正义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贫老孤怜的同情,对邪恶残暴的愤慨,对假丑恶的憎恶,对真善美的歌颂,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怡情养性,焕发生命力的魔力,不仅因为有美的内容,还因为它们都具有审美的艺术形式——独具匠心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妙趣横生的画面,幽默诙谐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能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得到一种身心畅快,甚至通身透体都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勃发着强大的生机。在物质金钱统治,以个人为轴心充斥社会,人文精神被追崇物欲浪潮所淹没,责任义务等终极关怀被冷落,激情被金钱所奴役的今天,引导人们有选择地汲取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培养健康的审美的情趣,激发良好的道德感和美感,对于培养审美创造力和创造个性显得特别有意义。
人类的情感,既需要道德感化,更需要艺术美的熏陶才会丰富。比如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音乐的抒情比任何抒情的语言更有内容,它能使我们感受到爱的喜悦,胜利的豪情,恨的愤然和失败的悲怆,音乐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常常可以从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的种种热情和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感受到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情感和人的内在精神。音乐的激情总会冲击、荡漾着我们的胸怀,调节着我们的感情,陶冶着我们的情趣,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因此托尔斯泰说:“音乐是感情的速记。”音乐可以使人乐观地对待人生,坚强地对待失败,充满自信地对待困难,从而使我们意气风发,激情荡漾,精力旺盛地面对生活并创新生活。
情感对于人类活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历史中的一切创新和进步,都应归功于激情,它是历史上一切事物得以形成,人类历史表现为活生生的诗意过程的源泉。它经常打破事物的静止与持存、延续与均衡,破旧而立新。因此,黑格尔说的好:“激情和冲动塑造了生命,因为只有通过激情,人才能活动起来,他的一切精神方面的功业才能得到建树。”“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激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理性和激情是世界历史的‘经纬线’,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动态历史过程。”而且人的情感越丰富,则思维和想象就越活跃,可以讲没有情感参与的认识就不可能积极和深入。情感使人热烈地向往某一目标,钟情于某一对象,集中他的一切欲望和力量于这个对象,并为之如痴如醉入迷,只有在占有和创造中才能获得心里的满足和快感。
2、审美教育与想象力培养
人们常说,艺术饱含着情感,充满着想象。艺术家总能在没有人的地方看见活灵活现的人的存在,在枯燥平庸的生活中发现璀璨的光辉。他们是生命极限的冒险家和生命边界的开拓者,为了创造,他们走出理性世界,进入想象和幻想的天地,象神一样随心所欲地自由创造。艺术的精核就是自由放达、洒脱任诞。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培养人的想象能力,如音乐的幻想,绘画的神韵、诗歌的意境,都能给人送来一缕活泼的灵气,新奇的启迪,使人迸发出思维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比如音乐能让人们心理蓄积的能量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释放出来,能使僵化的情绪、思维活跃起来,它可以刺激人们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从一点到多点,从一线到多线。音乐通过多变的活动形象反映在大脑里,随着和谐的音调、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等,人们会在内心产生种种诸如喜、怒、哀、乐的感情和情绪的细流,通过它所塑造的生动形象引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因此,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对人的刺激愈强烈,人的感情体验越强烈,联想也愈活跃,对感情内容的理解认识也愈深刻。为此,爱因斯坦曾感叹道:“从音乐中获得灵感,让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科学研究表明,美的音乐能促进脑肽物质的大量释放,这种物质通过调节情绪,来促进理解和记忆,从而促进人们形象思维。因此,人们把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称为“音乐脑”。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都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帮助他们丰富了想象力,提升了观察事物的敏锐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它为想象者创造出曾感知过的形象事物。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源泉。郭沫若曾说:“科学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异想天开。”搞自然科学既需要实干家的执着追求,更需要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许多科学家都高度地估价过想象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如无想象,很可能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抓不住本质的经验思维上。在科学研究中,甚至是先艺术而后科学,即科学工作往往源于科学猜想(形象思维),终于科学论证(逻辑思维)。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成为群星成才之路。因此,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在培养人的情感和想象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本领,而情感丰富和想象力强恰是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最应当具备的素质,这也许是审美教育不经意的收获,也是我试图说清楚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宋坚著,艺术审美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0月第5期.
[2]张煦春等著,审美与创新,《商场现代化》,2006年7月中旬刊.
[3]苏霍姆林斯基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符·塔达基维奇著,《西方美学概念史》,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5]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肖鹰著,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差异,《哲学研究》,2004年11期.
[7]张煦春等著,略论养成教育与自我整合,《经济师》2006年10期.
[8]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